超越网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各种权衡取舍,请结合自身的体验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2022-02-24 17:30超越网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各种权衡取舍,请结合自身的体验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翻译】
  有一个赵国人担忧家里的鼠患,他去中山国求要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一只猫。猫善于捕捉老鼠和鸡。一个多月了,老鼠被猫吃光了,但是鸡也被猫吃光了。他的儿子觉得猫是祸害,告诉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赶走猫呢?”他的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想的那样。我所担忧的是老鼠,不在乎有没有鸡。我们家有老鼠,(它)就偷窃我们的粮食,毁坏我们的衣服,穿破我们的墙壁,破坏我们的器具。我们将会挨饿受冻,不是比没有鸡吃的害处更大吗?如果没有鸡,只是不吃鸡罢了,那么距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像这样为何要赶走那只猫呢?”


取舍之间
曾有赵人因家中鼠而乞猫,但猫捕杀家中所有的鸡和鼠,他的儿子担心这一情状,但他却说问题在有老鼠而非没有鸡。的确,做出以猫捕鼠这一抉择的同时,仍会带来“无鸡”的新矛盾,然而, 实则鼠窃食毁衣,使人饥寒才是症结,而不吃鸡远比不上饥寒交迫,无须除猫。由此可见,取舍之间,必有得失。

孟子曾言:“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在义与生之间作取舍,愿以舍生取义。同样的,我们在生活中也常面临取舍,在外读书的年轻人面对回乡和就地择业陷入两难,长期拼搏却无所成的人面对坚持与放弃走入彷徨等不胜枚举。然而人终究无法面面俱到,此时在选择中作出相对正确的便显得尤为重要,正如泰戈尔所言:“如果你因为失去太阳而悲伤不已,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

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取舍并非绝对的对立观念,它不是价值判断,而是价值选择,是出于一种“两害相遇取其轻”的思维理性,也是一种对机会成本的经济考量。更多时候,并不是要我们决定“鼠”和“鸡”更想要哪个,而是要我们权衡,“无鼠”和“无鸡”之痛我们更愿放弃哪个。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评估,选择“无鸡”,而选择所带来的后果是不可避免的,倘无力承受,那对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路易十四不失为一个典范,他荒淫度日,在被人民讨伐后走上了断头台,曾经召令众生,泯然已成阶下囚。正如莎士比亚所写“蓓蕾”中的蛀虫“一般”,他以鲜血代价承受了过去选择的后果。

最为可怕的是,我们在做决定时甚至尚未考虑过将要面对的结局。全把一切当命运的礼物,不计后果的享受,与洪威格在评价玛丽皇后时所述的一般“当时的她还太年轻,不知道上帝给予的所有馈赠,都已在暗中标好了价码。”

总而言之,取舍之间所带来的得失是不可规避的,而我们所应警惕的是盲目,不加理性之思的决策,我们更应明晰的,是隐藏在决定的华丽表象迷惑下欲望的深渊,“理性的独自掌权,是一种局限的力量,热情不加束缚,则是自我焚烧的火焰”,正如纪伯伦所言那样,取舍间必有得失,唯权衡方决断,唯理性方行远,唯统筹兼顾方掌控全局。

2
舍未而求本

古时有赵人因鼠患而觅猫捕鼠正当其子因猫在捕鼠的同时食尽其鸡而欲弃猫之时,其父制止:“无鸡则可不食鸡,无猫则鼠患复然,断不可弃猫也。”
从以上这则寓言中,亦可对我们为人处事,解决问题有一定借签意义。愚以为,我们应当学习赵人其父,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舍其未而逐其本,不失为一剂处世良方。

在这则寓言故事中,“鼠患”显然是主要矛盾,而“无鸡”则为次要矛盾。只有抓住问题的根本,如赵人其父一般,明确除去鼠患的目的,方能顾全大局,认得大体,迅速解决问题,以防重蹈覆辙。

然,除鼠患如此,于世为人亦是如此。人生于世,难免在前行的路上屡屡跌倒、处处碰壁。然而人生也正是由于这种种挫败与不完美而显得无限精彩。假若我们在这其间一味地苟求完美,力图修补人生的每一条裂缝,其结果极有可能是裂缝越补越多。大问题没有解决,小问题层出不穷,最终落得一身疲惫,一无所得。

由此看来“断舍离”的生活哲理便显得尤为重要了。既然不能十全十美,那么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割舍那些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于不完美中创造完美。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物质文明臻于鼎盛。实际上,不论是物质或是精神财富,现代人所拥有的总量远超于过去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时期。  然而,随之而来的人性中的贪欲亦展露无遗。面对这物欲膨胀,灯红酒绿的现代社会,日本作家提出“断舍离”的概念,以此告诫现代人斩断对不必要的消费品的无谓追求,警惕人们岌岌可危、日渐萎缩的精神家园。

面对纷杂的世界与俗务缠身我们应明确,人的灵魂与内在的丰实充盈,远比外在的功名利碌来得重要,切莫本未倒置,舍精神之本,逐物质之未。在这点上,我们不妨向古人取取经。且看那以“一箪食,一瓢饮”为乐的颜回,他对物质的无求与对精神境界追逐令人钦佩神往。

有道是“塞得物欲之路,才堪群道义之门;弛得坐俗之担,方能挑圣贤之担。”于此而言,我们不妨学赵人之父,割舍无谓的次要矛盾,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如此方能使我们的生命疆域更加广阔。

3
舍得有道
患鼠的赵人宁愿猫捕杀尽了老鼠与鸡也不愿“去猫”,因为在无鸡可食的小的牺牲背后,成全了免受饥寒的长远益处,这正启示我们要目光长远,懂得舍得之道。

保鸡还是保猫,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我们往往渴望两全之策,企望既去掉鼠一样的不利因素,又毫不损失我们的鸡,即现有的利益,这是一种短视,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生存困境下不能取舍,坐视自己的一无所得,但现实告诉我们无舍岂有得?停留在对过去苦苦维系,停留在现今幻 想没有牺牲的保全,又如何走向未来?我们所拥有的终成为了包袱难以前行,难以有所获得。

个人的提升要舍得有道,而这样的舍得更指向更高位的道义,“小不忍则乱大谋”,晏子使楚,而对楚国人的百般侮辱,他却不曾动怒,廉颇一开始不平于地位被挑战,但在明白国家平安在于臣子间相处后立刻负荆请罪,个人的利益有所牺牲是为了集体的大利,这便是一种家国的道义,再如孔子不以自己圣人身份为傲,“三人行必有我师”名誉之舍在永恒的道的追寻中便成为了虚无可以抛弃了。

反观现实,舍得之道在人人趋之的短视中日益式微,我们自诩并非圣人,在难以两全的困局中自欺欺人的保全短期的利益,在“金钱”主义的盲目利已之中解构一切舍已为人,我们的目光不再长远,成就了一个盲目求得的小时代,宏观考虑和舍弃的正义被冠以圣名高高悬置,于是催生了扶与不扶摔倒老人,高铁上迫使他人让位这样道德的失位,亦有国学班谋利教孩子摇头晃脑作样子, 传统手艺不愿创新的文化的流逝,倘苦没有舍去,得便失去渊源流长的基础,人便在无所得中无信仰无目的的活着。

那些短视之人不能明白,舍不是一种与常人无关的大义,而是切实的对于困境壮士断腕的勇气、治水的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他不是为牺牲而牺牲。舍得意义在于他在个人短期的家庭和美的舍中成全了洪水不侵千家万户皆和美的大得,疫情中医护人员挺身而出, 没有大家小家何存呢?看似宏大的大得,实则皆是个人的小舍累积,有所舍得,决定了人生的深度,更决定了一个民族能否走得更远。

舍得有道,且将目光放长远,方能突破两难困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