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有一节专门记录红军中的少年先锋队员。斯诺在书中写道:他们总是愉快而乐观,不管整天行军的疲乏,一碰到人问他们好不好就回答“好!”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因此看到他们,就会使你感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在少年先锋队员身上寄托着中国的将来。只要这些少年能够得到解放,得到发展,得到启发,在建设新世界中得到起应有的作用的机会。我这样说听起来大概好象是在说教,但是看到这些英勇的年轻人。没有人能不感到中国的人并不是生来腐败的,而是在品格上有着无限发展前途。
“他们”是在“红星”照耀下成长的1936年的中国少年。红星照耀,初心不改,接棒前行。
作为同样是在“红星”照耀下成长的你,请给“他们”写一封信,谈谈“他们”给你带来的触动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由写作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构成。
一、对写作材料的解读写作材料摘编自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第十章“战争与和平”里的第二节“红小鬼”。纪实文学是一种迅速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题目中有意指出写作材料的出处,一是强调材料中关于“他们”的判断与分析的客观性。二是明确指出材料中的“他们”是“红军中的少年先锋队员”,明确“他们”的身份。同时,也暗示考生需要把对“他们”的理解与分析置于《红星照耀中国》的整体理解下,考生或许未必熟悉《红星照耀中国》的具体内容,但依据书名《红星照耀中国》以及所引文字的表述,考生应能知晓此处的“红星”指的应是中国共产党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革命,“红星照耀中国”意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必将照耀中国大地。因此,斯诺在书中写到的“他们”,指的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少年先锋队员。从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摘编而成的写作材料共5句。大致可分为三层。层次一为1、2两句,言简意赅地指出了“他们”身上的精神风貌与思想状态以及“他们”对于中国未来的意义。“他们”愉快、乐观、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这是1936年的中国少年的形象特征,如果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1936年的中国可谓内忧外患,日本全面侵华即将拉开(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正值风雨飘摇之际,此时的中国或许是很难让人看到希望的。但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少年依然愉快、乐观、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这让身为美国记者的斯诺也从这些少年身上看到中国的希望所在。换言之,在这些少年身上,具备支撑中国继续前行的优良品质,“他们”在,中国就有希望,“他们”即为中国的希望所在。历史与时代大背景下的个人精神的高扬与蓬勃,殊为不易。这与少年自身有关,也与“红星”照耀有关。而此点应该能给当下的考生带来感触与思考,当下的中国,已成为材料中所寄望的有希望的中国,那么,当下的少年是否还是那“愉快、乐观、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的少年,当下的少年又该从这些1936年的少年身上感悟到什么?思考到什么?层次一为考生的写作提供了切实的触发点与思考点,也为两个时代的少年对话提供了必要的议题。层次二为3、4句,层次二在层次一的基础上,明确在“他们”身上寄托着中国的将来,但同时强调“中国的将来”要成为现实,需要一个条件——只要这些少年能够得到解放,得到发展,得到启发,在建设新世界中得到起应有的作用的机会。考生与此可以思考,那么这些少年如何才能得到解放?得到发展?得到启发?如何才能在建设新世界中得到起应有的作用的机会?结合材料之间的内在关联,答案无疑是“红星照耀”。只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些代表中国发展未来的少年才能得到解放,得到发展,得到启发,才能在建设新世界中得到起应有的作用的机会。这是“红星照耀”之意义与价值之所在。而“他们”中的一些少年,或许已经牺牲于“建设新世界”的征程之中,或许并没有等到中国成为“新世界”的那一天,那么,对于“他们”,你又有什么话要对“他们”言语?你又如何在“他们”肩上接过“建设新世界”的使命?同样的“红星照耀”,当下的少年,理应不忘初心,使命在肩,征程再续。层次三为5、6句,与层次二有所关联,但着眼点却有所差别。层次二侧重把“他们”置于“中国的将来”这一层面揭示意义与价值,层次三则把观察的视角落实在“人”身上。首先强调“他们”是“英勇的年轻人”,结合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英勇”不难理解,战争年代,内忧外患,“他们”无畏而坚强,担负起原本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所应承担的责任,可谓“英勇”。而“他们”的“英勇”,让斯诺改变了对中国人的认识,“他们”不是“腐败”的,而是“在品格上有着无限发展前途”的年轻人,“他们”是新的中国人,生机蓬勃,积极向上,而不是“腐败”的。注意此处“腐败”的理解,并非指贪污受贿之类的品质腐化人格堕落,而是指事物的腐烂而缺乏生机。换言之,在外界,尤其是外国人看来,当时的中国人是存在很多缺点的,就像根子烂掉的东西一样,但在这些在“红星”照耀下的少年先锋队员身上,却让斯诺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人,正如上述所言,他们“愉快、乐观、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是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新的中国人,是引领中国发展的有前途的中国人。三个层次各有侧重,通过斯诺的观察,呈现“他们”的精神风貌、思想状态,揭示“他们”对于“建设新中国”所蕴含的意义与作用,强调“他们”是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新中国人。而所有这些对“他们”的观察,毫无疑问,都是置于“红星照耀”这一历史与时代的大背景之下的。
二、对写作任务的解读写作任务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写作导引,二是情境创设。“‘他们’是在‘红星’照耀下成长的1936年的中国少年。红星照耀,初心不改,接棒前行”,此为写作导引。首先再次强调“他们”的身份,一是“红星”照耀下,突出中国共产党对“他们”的精神感召与指引,而“1936年”也暗示考生要把对“他们”的理解与分析置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之下。这两点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应有所体现。其次“红星照耀,初心不改,接棒前行”的表述提醒考生要对“他们”有所触动与思考,两代人,同样是“红星照耀”,而我们这一代少年的“初心”还在否?在“建设新世界”这一征程中,我们又应从“他们”身上吸取哪些前行的力量?这些都需要考生在写作中有所回应。“作为同样是在‘红星’照耀下成长的你,请给‘他们’写一封信,谈谈‘他们’给你带来的触动与思考”,此处创设了一个具体的写作情境。“你”与“他们”有特定的关联点——红星照耀,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中国少年,追求进步,与时代同频,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而奋斗,这应该是两代中国少年同样的初心与使命。文体为书信,“他们”为1936年的中国少年,虽都是少年,但以现在的视角来看,“他们”无疑是革命的先行者,是当下少年的前辈与楷模,措辞表达应得体。“触动与思考”,应结合材料进行具体的阐述分析,较为理想的状态是在对材料充分阐释分析的基础上又能把相关思考引向现实与生活,体现一定的时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