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社会生活中,本真的人格受到许多赞美,这是否意味着把道德规范内化就不再是完美人格了呢?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第一,材料中的每个字词都要认真咀嚼,关键词圈出来,界定内涵。
如:本真的人格是什么?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未受世俗污染的本心?谁有这样的人格?是甜野的丁真吗?还是圣人君子?受到了哪些赞美?是由衷的点赞还是虚伪的吹捧?
道德规范内化又是什么?是修养和素质吗?道德是传统美德还是现代社会的公德?规范是社会约束还是个体自律?内化到哪种程度?从心所欲不逾矩算吗?……
一定要深入思考关键词的内涵,记住,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第二,材料中的逻辑关系要理清楚,多追问几个为什么,找出可思辨的矛盾点。
如:本真的人格为什么受到许多赞美?是不是因为特别难得?那为什么难得?社会上普遍的风气是什么?虚伪势利?
还有,本真的人格就是完美的吗?那本真的人格从何而来?若是与生俱来,岂不是人人皆圣贤?道德规范的内化还需要吗?道德到底有什么用?人为什么要讲道德?现代社会为什么会质疑道德规范内化的人格不完美?……
一定要不断追问,理清逻辑关系,揣摩材料中的言外之意。追问是抽丝剥茧的过程,也是把作文引入深刻的过程。
第三,在全面把握材料内涵和对立关系的基础上立论,调动自己的阅读和积累,有针对性地进行论证。
如:本真的人格,其实是自我存在的一种观照,符合儒家“性善论”的观点,是璞玉般的赤子之心,是理想中的完美人格。
而道德规则内化,是对行为的修正,是修身养性,暗含着一个微妙的前提,即人性本非善,需要不断自省和规范。两者看似矛盾,但结合现实来看,并非不可调和。
人在社会生活中浸淫,难免会沾染一定的习气,为了生存和更好的生活,现实利益至上。本真的人格在物质和欲望的包围中不断溃败隐退,当然备受关注和赞美,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道德规则。道德是更高的人生境界。
如冯友兰所言,人生有四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生而为人,我们可以追求更高的境界,如康德所言,这世界上有两件事物最值得敬畏,一是头顶的星空,二是心中的道德律令。我们需要保有本真的善和美,更需要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中自处,使道德规则内化,提升人生境界。
当然,高考作文不存在标准答案,同学们打开思路,在刚正的价值观的前提下,说出自己的声音,都可以的。我们昂立中学生语文组的老师们也众说纷纭哦!来围观吧!
本真不是完美人格充分必要条件;也许必要但不充分。本真和道德规范内化不冲突,道德是规范本真中需要修正的部分的天性。做有思考、有善意、有本心、有道德的后浪,才能撑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刘老师
这个材料的本质就是人性和道德的关系。本真人格理解为人的本性,每个人都同样有利己与利他以及害己与害他四种行为目的,随之衍生出爱与恨、自尊感与自卑感、罪恶感与求生欲等诸如此类的情感。而本性中“趋善避恶”是内核,道德其实就是起源于人的这种本质,并不冲突矛盾。而道德必须首先是他律,再将他律内化为自律。否则当一个人界定“善”“恶”的范围仅仅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那么“趋善避恶”的本性会使得将这些“善”的事付诸行动,而不顾及这些事对于他人是否为“善”。当许多个体组织为社会的时候,大范围下的“善”便会成为真正道德。虽然有时候道德看似违背本性,但立足更大视角看,类似“利他主义”这样的高道德看似损害了本性中的利己求生,但却有利于种族繁衍。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社会的关系愈是紧凑,道德的效用也就越高,道德的存在也就越有价值。乡土农耕文明中社会的关系是紧凑的,因而人们对道德要求也就越高,道德的存在也就越重要。反之游牧民族常见所谓“乱伦”等现象,其实是在松散的社会结构中道德效用并不高。中国社会的传统道德,它规范的是一个不包含主体自身的范围,比如舍生取义,就是主体为义放弃生,这算是道德的终极标准吗?人们质疑的恰恰是这种对个体欲望与自由的侵犯的道德,所谓“存天理灭人欲”。题目中所谓的“不完美人格”,也许是因为恰恰把主体自身即本真人格给放弃了。
——胡老师
从立意的角度上来说,出题人的目的很明确,属于一篇相对很好写的作文。
材料部分的逻辑不容易找,我们需要明晰: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从而更好的提升本真的部分。不过,提升道德修养,可以提升本真,反之则未必。切记真命题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啊!
——颜老师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家会发现,其实这个题目本身,也正是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反思的契机。本真的人格并不意味着完美,事实上也并不存在绝对意义的完美,俗世中不断的修炼完善自己的品格正是一步步靠近完美的过程,这个过程趋近至善至诚,更为坚实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