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2020-11-21 21:08超越网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儒家的价值观以重义崇德为特色,但重义崇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贱义。
对于“义”和“利”的关系,你是怎样看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
写好“义”与“利”,先理清这两个概念。
利:利润,好处(对私,小我)利者,“生人之用曰利”,主要指实际利益。
义:道义,正义(对公,大我)义者,“事之所宜也”,即伦理规范和道德原则之下所持道义。
本题三段材料可分为三个写作角度,材料一论述君子与小人的义利价值观,重义轻利。材料二强调思想要以利益为前提。材料三辩证看待如家的义利观。这三个角度为考生提供了一个参考,考生可以从中选取一个,也可以另有发挥。只要是谈论“义”和“利”的关系即可。义利观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考生可以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得出自己的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些可以理解为社会国家的利,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可以理解为个人需要具备的义。
【参考立意】
1.义为体,利为用
2.义与利不是绝对的矛盾
3.先义者,利必随之
4.见利忘义等于自取灭亡
5.义者,利国利民
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义利之辨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讲的是义与利。义与利本是同源之水,若取之得法,如鱼与熊掌,亦可兼得。然而,金钱的潮流滚滚而来,我们被五彩的霓虹迷乱了眼睛,丢失了正义的指南针,陷入欲念的无穷泥潭之中,难以自拔。唯有明义利之辨,追寻义与利的和谐统一,才能冲破金钱诱惑的无底深渊,才能绽放正义的无穷光辉!
能明义利之辨者,古人有之。迂腐的儒生高居于庙堂,不识民生疾苦,空谈正义而摒弃利益;肮脏的小人为金钱所困,不识礼仪道德,追求利益而抛却正义。然而,学富五车不能满足物质的需要,家财万贯不能填补精神的渴求。义与利二者已不可视为必然的矛盾,不能见利忘义,也不可能尊义而贬利,义利不可偏废,可有先后,应先义而后利。唯有明辨义与利,才能实现正义与利益的完美融合,走到完美高尚的新境界。
昔陶朱公游历四方,足迹遍布天下,成为一代富豪,却亦能舍却万贯家财,扶危济困,终成一代豪侠,为世人所敬仰。而晋之石崇富甲天下,沉香铺地,龙涎照明,可谓人间极乐。然而树大招风,无尽的财富最终成了恐怖的祸患,身败名裂,尸骨不存。义利合一,才能不被祸患的沟壑吞并,使财富的涌流为自己造福。如若不然,必将招致无穷的灾祸,让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得安宁。明义利之辨,让金钱凭借正义的力量,铸造出内心的安逸和物质的富足。
明义利之辨,必先修身正心。颜回居于陋巷之中,一箪食,一瓢饮,亦能自得其乐。梭罗居于湖畔之上,一泓净水,扁舟游江湖,便是心灵充实的源泉,陶潜居于东篱之间,浊酒一杯,悠然见南山,便能幻化出无穷的诗意。我们虽居于尘世樊笼,不能在世外桃源中自得其乐,但亦能修身正心,脱俗于尘网之中,做都市中的隐者。然而野马若无缰绳的羁绊,终究会走失方向。单纯凭借人们心灵的自觉便想走到义利合一的境界,只能是痴人说梦。明定律例,让不义之利无处可图,让义利合一有了制度的保障方为治世之术。
明义利之辨,非空谈可得之。明辨大道,行于自身。从自己做起,让义利和谐统一,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