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学家朱光潜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一文中说:有三个人同时去看一棵参天巨松,他们分别是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木商想到的是它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植物学家则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比较它和其他松树的异同,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画家只是聚精会神地观赏它苍翠的颜色,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昂然高举的气概。由此可知,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这三者对于巨松的不同态度,你对哪种态度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三个人看待古松的方式,对应三种态度。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第一种态度是实用的态度。哪些人和物对于我的生活有益,哪些人和物对于我的生活有害,哪些人和物对于我的生活无关痛痒。我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向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在木商看来,事物的意义大都源于“有用“,能为我所用。第二种态度是科学的态度。植物学家的直接目的不在于实用,他更注重客观、理性、抽象的思考,分析这棵古松与其他松树的异同。第三种态度是审美的态度。画家看古松,他把全部精神都注在古松的本身上面,他把古松当作一幅画去玩味。他不计较实用,也不推求关系,偏重直觉感受。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就“用”字的狭义来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然而正如庄子所言,无用之用即为大用。科学家的目的虽在辨别真伪,他所得的结果却可有效用于人类社会。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从实用的观点看,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我们为什么还需要美呢?因为人性本是多方的,需求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兼具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真和美的需要也是入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
参考立意:
无用之用,即为大用;
以欣赏美的态度对待生活;
以美的态度欣赏世界;
以美之心探求世间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