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亚历山德罗•达维尼亚曾说:“种于不寄‘希望’于光,就生不了根,然而希望并不那么容易,希望需要自觉、开放和许多失败,希望不是乐观者的毛病,而是强有力的现实主义,是一颗脆弱的种子的现实主义;种子只有接受地底下的黑暗才能长成树林。”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经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写成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文体不限,不得套作。
【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
审题:写作情境的限制。作文材料主要由两句话构成:一是“种子不寄‘希望’于光,就生不了根,然而希望……需要自觉、开放和许多失败”;二是“种子只有接受地底下的黑暗才能长成树林”。种子要长成树林,既需要光,也得接受地底下的黑暗,否则就永远只是一颗脆弱的种子,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这句话中的种子是一个喻体,去掉修辞就是命题者的立意所在,考生要思考的是如何用这句话来领悟人生。考生须整体把握材料中两句话的内在关系,再结合特定的任务立意来行文。也就是说,考生不但要理解达维尼亚的话,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经历”来诠释和演绎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命题人要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经历”来理解达维尼亚的话,前提是要认可达维尼亚关于种子的论断。种子如此,人生、社会、国家的发展皆是如此。
立意角度相对来说是自由的,“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经历”,可小可大,既利于考生着眼于小,具体而微地写作,也利于考生从宏观落笔而进行宏大叙事,在一个较为宏阔的历史场景甚至现实情境,铺展文笔,深厚而思。这则作文材料,重点考查的是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思辨精神,以及具体的联想和想象、思考和感悟能力。种子生长和成长的“希望”在于“光”,然而不经历或者不接受“地底下的黑暗”,即不深埋于泥土的种子就是不能生根的种子,同样不能生长和成长。真正的区分度,在于从种子到人生、到社会的思考和感悟的迁移联想和关联融通。文体选择上,散文、小说、随笔,诗歌,甚至议论文、记叙文等都可选,有很大的自由度。考生若侧重表达自己的生活和经历,可写记叙文或散文;若阐述自己生活和经历中的观点与思考,可写议论文。
参考立意:
接受黑暗,向光而生;接受黑暗,心有阳光;心怀希望,无惧黑暗;不惧黑暗,希望于光;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