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高永祚
学习必须与实干相结合。——泰戈尔
书本上的知识而外,尚须从生活的人生中获得知识。——茅盾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学习,是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是每个人自我提升的过程。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裘;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写作指导】
材料分析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我们首先要解读材料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第一则材料讲的是学习的方式及效果,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能登上高峰。第二则材料讲的是具体的学习途径,学习和实践相结合,要边学理论边实践。第三则材料强调向生活学习,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知识,是我们对学习这一概念认识的拓展。第四则材料讲的是学和思之间的关系,二者不可有偏颇。第五则材料讲的是要读“好书”,在不同阶段,为不同目的而选择不同的书籍,要善于“读书”。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等角度立意。
立意提示
①“劝学”新说;②学而时习之;③学而不思则罔;④学习,为个人赋能;⑤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
参考素材
(1)理论素材
①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伏尔泰
②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华罗庚
③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朱熹
④学问不都是在书本上得来的,在事实上得的经验,也就是学问。——陈毅安
(2)事实素材
①1971年,赵普出生在安徽省太平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赵普读初中时,家里穷得连一张新床都难以置办。懂事的赵普考虑再三,决定放弃读高中考大学的机会,参军去!就这样,1987年12月,16岁的赵普离开家乡,到北京某后勤部队当起了一名士兵。1990年3月,赵普退伍后,却到安徽省体育局下属的省体育馆当了一名保安。要强的他心想: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从此,每个月几百元的工资,大部分都被他用来买有关主持艺术的书籍。为了练好普通话,咬准每一个字音,每天下班后,他都会将《新华字典》上的字连同拼音抄满6页,折成小卡片,放在衣兜里,一有时间就一个字一个字地进行练习。
为了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有关播音主持的知识,赵普报名参加了北京广播学院的自学考试。从此,他一边当体育馆保安,一边抽时间做临时气象播报员,一边自学。1994年11月,赵普的父亲因患膀胱癌不幸去世。3个月后,他又意外地接到了体育馆“不再续聘”的通知!接连遭受丧父和下岗的双重打击,24岁的赵普并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下岗后的赵普立即开始在合肥找工作。然而,整整两个月过去了,他连当搬运工的活儿都没找到。最终他只好拿出了仅有的2 000元积蓄,加盟了一个同学的服装摊位,卖服装。赵普在北京一边念书,一边打工,转眼半年的时间过去了。北京电视台的领导在看了他的资料和临场表现后,最终同意给他3个月的试用期。
2006年年初,恰逢中央电视台举办《魅力新搭档》比赛,赵普拿着材料去报了名。经过40多天的比赛,赵普从千余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夺得了这次比赛的第三名,果真冲进了中央电视台,成为中央电视台出色的新闻主播之一。
②费利斯是著名的战地摄影师,他的父亲巴克尔出身贫苦农家,只读到五年级,家里就要他退学到工厂去做工。从此,世界便成了他的学校。他对什么都有兴趣,他阅读一切能够得到的书籍、杂志和报纸。他爱听镇上乡亲们的谈话,以了解人们世世代代居住的这个偏僻小村以外的世界。巴克尔非常好学,他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不但随同他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后来还传给了他的家人。他决心要让他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受到良好教育。巴克尔认为,最不可宽恕的是一个人晚上上床时还像早上醒来时一样无知。他常说:“该学的东西太多了,虽然我们出世时愚昧无知,但只有蠢人才永远如此。”为了防止孩子们堕入自满的陷阱,巴克尔要自己的孩子们每天必须学一样新的东西,而晚餐时间似乎是他们交换新知识的最佳场合。费利斯进大学后不久,便决定以教学为终身事业。在求学时期,他曾追随几位全国最著名的教育家学习。最后,他完成大学教育,具备了丰富的理论与熟练的技能,但令他感到非常有趣的,是发现那些教授教导他的,正是父亲早就知道的东西——不断学习的价值。
③1935年,只有小学学历的金克木经人介绍,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负责借书还书。一天,他忽然想到:我为什么不能像那些教授、学生一样读一些书呢?但如何在书海中寻到最有价值的书,令他一筹莫展。后来,他想到了一个办法——“索引”,就像他根据“索引”给借书人找书一样,反过来,他也可以从借书人那里搜索到有价值的书啊!从此,借书人就成了他的“导师”。白天,他在借书台和书库间穿梭;晚上他就偷偷阅读那些被别人借过的书。他的“导师”五花八门,但以毕业生为主,这些学生要写论文,因此他们借的书都很有方向性。给金克木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位从十几公里外步行赶来的教授。他夹着布包,手拿一张纸往借书台上一放,一言不发。金克木接过一看,全是些古书名。待这位教授走后,金克木赶紧把记下来的书名默写出来,以后有了空闲,便照书单到书库中查看。日久天长,这个曾经的懵懂少年不仅靠自学精通了梵语、印地语、世界语等十多种语言文字,还在文学、历史、天文等领域卓有成就,成为一代奇才,与季羡林、张中行和邓广铭并称为“燕园四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