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提示写作。
①青蛙坐井,井口就是他的眼界,对井外一切无知,也就无所谓境界了。
②庄子《秋水》中的河伯先“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后顺流而东,突破了河之边界,来到北海,看见了大海的景象,领略到新境界。
③游山者看到眼前景物,以为丘壑风光阅尽,转过山岔忽又发现别有洞天的境界。但有时脚底也有边界,或许脚下就是万丈深渊,此时,你也只好心存敬畏而自此止步。
上述材料中的“眼界”“境界”“边界”及其关系,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文题由题干、材料、任务及要求四部分组成。审题重在对材料及任务的理解。
综合材料与任务指令,显然材料中的青蛙对应“眼界”,青蛙只知坐井观天,限于井口一隅,眼界被井口束缚了,没有境界;河伯对应“境界”,河伯只有突破黄河,东至北海,才能看到新境界,发现大境界,接纳外境界,实际上是对青蛙坐井观天的反证,因为若蜗居黄河,河伯也可能是一只井底的青蛙;游山者对应“边界”,脚勤望景是好,但不可为了眼福,忘记脚下边界,即在突破眼界的同时,不可不注意边界的束缚性、限制性,实际上是对河伯勇于突破眼界、发现境界的辩证思考: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任务指令要求考生基于对这三则材料的认识与把握,认真思考“眼界”“境界”“边界”及其关系,写一篇文章来体现自己的认识与感悟。
总之,材料借青蛙传达的是不能一味守成求稳,不思突破,借河伯传达的是,要勇于突破探索发现,接纳新境;借游山者传达的是要随山而移,既要突破边界,又要谨守边界。结合材料综合来看,就是要突破眼界,正视边界,提升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