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我们要做怎样的青年”主题班会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让你陷入沉思:为什么许多青年有了一点成绩便自高自大,遇到一点困难又习惯性躺平?如何才能摆脱纠结,奋力前行?
那段时间你正好在读朱光潜先生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你对其中一段话印象深刻:“在见道者的高瞻远瞩中,‘我’可以缩到无限小,也可以放到无限大。在把‘我’放到无限大时,他们见出人性的尊严;在把‘我’缩到无限小时,他们见出人性在自己身上所实现的仍非常有限……意识到人性的尊严而自尊,意识到自我的渺小而自谦,自尊与自谦合一,于是法天行健,自强不息。”
你从朱光潜先生的谆谆教诲中找到了答案,举手要求发言。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材料给出了一个具体情境——在“今天,我们要做怎样的青年”主题班会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而恰好你想好怎么回答,要求你结合朱光潜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段话,进行发言。
如何理解朱光潜写下的那一段话,是这道作文审题立意的关键。我们不妨一分为二:“我”是可以被放大的,每个人都渴求体面而有尊严地活着,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也许我们不敢大胆地说出:“我”很重要,但往往“我”是不可替代的,所以我们要努力发挥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发光发热,这是新时代青年的应有之义。
同时,“我”是可以被缩到无限小的,因为站在全人类角度,个体能到做的确实有限。把自己看得低一点,或者说没那么重要,不是一种颓废的人生观,而是一种谦卑的人生态度。从近些年涌现出来的时代楷模、时代英雄事迹我们可以看到:人生正是平凡中见庄严,黑暗中看到光亮。“小”和“大”是辩证的。没有努力奋进、默默奉献的渺小个体,何来高伟的人格与人性光辉?考生在立意时,要抓住“自尊”和“自谦”这两个关键词,并辩证思考二者。只有“意识到人性的尊严而自尊,意识到自我的渺小而自谦”,才能自强不息。在具体行文时,要留心这篇作文创设的主题班会的语境,回答好老师提出的问题。
联系学习生活,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但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不是充满泥泞的,所以不能妄自菲薄,同时,有了一点成绩之后不能妄自尊大,目中无人,要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
参考立意:
1.自尊与自谦合一,争做新时代青年。
2.渺小个体,亦能致人生之广大。
3.对内葆有自尊心,对外践行谦卑道。
示例一:怀自谦自尊之志,做新时代新青年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一看到今日班会课的标题(符合发言稿的规矩,情景意识强),朱光潜先生的教诲便在我耳旁响起。朱光潜先生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写到:“意识到人性的尊严而自尊,意识到自我的渺小而自谦,自尊与自谦合一。于是法天行健,自强不息。”今天,我希望与大家分享我的感受:自尊自谦做新青年。(行文脉络顺畅,作文题目、自拟题目和以下文章在“重心”上保持一致,即先讲自尊、再讲自谦、再后讲如何做新青年,文章大厦的基础框架搭建得不错。)
何为自尊?自尊是放弃安逸的条件,自觉投身于一条抵抗力大的道路,是勇敢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挑战与挫折,(用“是”阐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以乐观无畏态度不断突破自我极限。你看那汶川地震中失去一条腿的女孩儿牛钰,在黑暗中无边无际的等待与疼痛,在醒来后失去一条腿的残酷现实没能将她击倒。13年后,她以一条机械腿的形式出现在上海时装周的秀台上,自信昂扬,获得无数称赞。再看那路灯下的芭蕾女孩儿姚启凤,家境贫寒,仍怀揣一颗追梦之心,最终走向中央电视台的广阔舞台。(素材相对新鲜)他们怀揣一颗自尊之心,化作弓矢划破黑夜,照亮了前方的路。(总结有效,呼应对“自尊”的阐释。可见,段内的“小逻辑”需要“自给自足”)
何为自谦?自谦是客观冷静地看待取得的成功,不骄傲自满,不自我夸耀(用“不”反向阐释);是理性分析后不断地前行。“亚洲飞人”苏炳添,不去看早已取得的卓越成绩,不去看众人的夸耀赞美,他只将目光放在技术的不断改进,成绩的不断提升。东京奥运会,他与他的团队终获铜牌,实现了中国乃至亚洲跑步运动的巨大突破。正因自谦,让他们理智看待得失,冷静分析情况,而实现更高的目标。(同上段,扣得很好。)
将人无限放大,我们看到闪闪发光着的人性尊严,那是勇敢、坚毅、顽强;将人无限缩小,我们顿觉世界之大,人之渺小,忽然冷静下来,淡看了一时的得失。(“小大之辩”合理,扣住文题材料)正是自尊,为我们的前行提供不竭的动力,激励我们攻坚克难;正是自谦,为我们扫清前行路上的迷雾,让我们更加清醒地前行。(“谦尊之辩”合理,抓住二者关系)
看当下,许多青年畏惧困难,贪享舒逸安适的生活,选择“摆烂”,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求短暂快乐;许多青年急功近利,取得成绩后便自满自大,恨不得天下皆知。你看那考入重点大学的部分学生们,在高考取得了这样的成绩后,自高自大,进入大学后心态浮躁,不思进取,最终那些优秀的孩子,竟落得个退学的下场。究其原因,是他们缺少了一颗自尊自谦的心啊!(以当下中微观情境作驳论材料,以反例强调自己的“近忧”,强化全文论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同学们,应做什么样的新青年,你们心中是否有答案呢?猎猎风起,我们已然站在时代的岔路口,在外是俄乌对战,在内是疫情又起。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又大又可为的时代,我衷心祝愿大家都能怀有一颗自尊自谦之心,做新时代的新青年,谱写人生与时代华章。(辐射“远虑”,给予祝福愿景。)
我的分享结束,谢谢大家。
示例二:自尊自谦合一,青年自强不息
(标题紧扣材料及任务,抓住重点,体现主旨,通过化用改写材料中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话语,突出“自尊自谦合一”“自强不息”等关键概念以直截回答“今天,我们要做怎样的青年”的核心问题,巧妙回应了“青年应如何做到不自大(自谦)、不躺平(自尊)”,并以此作为摆脱纠结、奋力前行的方法路径;形式上前后句字数相等,尾字押韵。)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或可另起一行空两格,补上问候语“大家好!”。)
当今社会上,拥有些许成就便眼高手低、骄傲自满的青年不在少数。相反,亦有不少青年在重压之下甘愿躺平、丧失斗志。(改写了材料第一段呈现出的现实窘况,体现紧扣材料行文的意识。)面对如此境况,我认为(合乎“发言”情境)我辈青年面对成功时应保持自谦态度,不断完善自我;面对挫折时应多审视自我,保有自尊。自谦与自尊合一,青年方能自强不息。(矫正了材料中提出的“青年有了一点成绩便自高自大,遇到一点困难又习惯性躺平”的负面做法,明确提出中心论点,与标题统一,引导文章写作重点倾向“如何做”<摆脱纠结、奋力前行的方法路径>、“是什么”<“今天,我们要做怎样的青年”>的核心问题。若能在题目和开头第一段能更明确关照到“无限大”“无限小”与“自尊”“自谦”的关系,或许更佳。)
个体是渺小的,唯有自谦,方能获得长足的进步。(抓住核心概念“个体渺小”和“自谦”之间的关系。)朱光潜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有言:“在把‘我’缩到无限小时,他们见出人性在自己身上所实现的仍非常有限。”(紧抓材料关键句)当我们意识到每个人的渺小时,才能(与本段开头的“唯有”“方能”、下文的“固然”“远高于”“方能”一样,或可换成不绝对化的表述。)在获得成就(原文为“有了一点成绩”,或可改写为“有所/小有成就”。)后保持初心、自谦以求进步。(紧扣材料,点出“渺小”与“自谦”之间的逻辑关系。)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在执行完飞行任务后,选择淡出大众视野,(可点出“保持初心”“自谦”或类似含义的词。)回校深度学习航天知识;(素材原型为:刘洋在完成了航天任务以后,她深感自己的知识还不够完备,想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加知识储备,便选择了去清华大学深造。在那里,她进入社科学院主攻社会学,学习两年后,成绩出众,顺利拿到硕士学位。)冬奥冠军苏翊鸣赛后婉拒代言,继续投身单板训练。(素材原型:苏翊鸣的经纪人说每天都在拒绝一些商家,每天都要拒绝100个要求苏翊鸣代言的人。苏翊鸣夺冠之后不打算代言广告,他本人认为自己才刚满18岁,运动员生涯才刚刚起步,应该努力训练在下一届奥运会上还有其他赛事上取得更好的成绩。)(以国内优秀中青年代表刘洋、苏翊鸣为例,所选素材紧扣时代。但素材本身的准确性尚待讨论。如刘洋一例:对其所学知识的表述、对事件的描述及分析,也未凸显“意识到渺小”;如苏翊鸣一例:可更明确体现苏翊鸣为何“赛后婉拒代言”。)他们的成就固然远高于普通人,但他们没有因此自傲,而是自谦,虚心求教,(所选素材与此分析的关系不够精准。)以达更高的境界。(此句分析可更深入些。)我辈青年更应以之为榜样,意识到个人的上限可以不断被突破,(句式可微调成主动句或更通顺。)即使取得一些成绩,也应以自谦的态度达成更多的成就。(或可改成“追求更大的发展/进步”。)
面对挫折,躺平让我们落后,审视自我、坚守自尊能让我们更坚强、坦然地直面挫折。“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林清玄如是说。挫折有时,意外难免,(考生句式运用灵活、丰富。)如何在逆境之中立足,是我辈青年应去思考的。躺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压力、缓解心情,但它终究不是长久之策。(有一定思辨性,展示作者的共情能力,让观点既接地气,也更有说服力,让听者、读者容易接受。)当躺平成为了常态,我们或更容易发现个人会面临的退步,久而久之,甚至会有被社会淘汰的风险。朱光潜曾说:“在把‘我’放到无限大时,他们见出人性的尊严。”(紧抓材料关键句。)我们不能忽略个人的力量与人性的尊严,有时微小的齿轮也能迸发万钧之力。近代中国身处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国家风雨飘摇,但众多革命烈士没有选择放弃,(材料中“躺平”一词的一种呈现方式。)而是从敌人之间杀出血路,带领中国前往光明未来。(可更清晰地点明革命烈士个体是如何把个人的力量“放大”“凸显出人性的尊严”的。对所选事例的论证基本都是使用正面论证,可适当正反结合。)当我们意识到人性的尊严与力量并能将其转化成“奋力前行”之动力时,面对挫折与困境时,我们亦能无畏前行。(给考生的重要启示:作者在以上两个主体段落的分析中,都根据论述需要引用了材料中朱光潜的话语,紧扣材料且思路清晰。)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塞缪尔在《青春》中如是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身负发展国家的重任,时代有如汹涌浪潮,你我如 过江之鲫,(该成语用在此似不妥。)如何在 激流之中(可改为“成败之浮沉中”。)不迷失自我?便是如《逍遥游》中的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一般,(有意识以课内素材为引用。)在顺境中自谦,在逆境中自尊,方能自强不息。我们生逢其时,青春正好,何不求得自强、为我国东方雄鸡引吭谱写新的华章?(若还能对自尊与自谦的关系进行思考,完成度会更高。)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结尾致谢,写法规范。)
示例三:自尊与自谦合一,新青年自强不息
(标题点明原材料核心关键词“自尊”与“自谦”的关系,并且注意引用原材料另一关键词“自强不息”丰富二者结合的意义。)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老师刚才的提问让我想起最近读到的朱光潜先生的一段话,大意是,见道者可将“我”放到无限大,意识到人性的尊严而自尊,直面挑战;亦可将“我”缩至无限小,意识到自我的渺小而自谦,心怀谦敬。(开篇入情入境,直接回应老师的提问。)因之,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便呼之欲出——这样的青年,是错误地对待了“我之大小”,有所成时无限放大,便自矜功伐、不可一世;有所阻时却无限缩小,遂自怨自艾,甘愿躺平。(联系朱光潜先生的话语回应了主题班会中的第一个问题,并且能够指明错误地放大或者缩小“我”的表现——自矜功伐、自怨自艾,一语中的。)
而摆脱纠结、奋力前行的突围之法,同样蕴于朱光潜先生的谆谆教诲之中——自尊与自谦合一,于是法天行健,自强不息。(过渡自然,引出下文的具体分析。)
面对崇山竣(应为“峻”)岭,须将“我”放大之,聆听人类文明的璀璨星空发出的簌簌低语,领受那千百万年来代代相传的火种,以不屈的精神见出人性的尊严。(用比喻论证形象地阐释“放大‘我’”这一核心概念的具体内涵,即需要从人类文明中汲取精神力量。)正如史铁生所说,“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当苏炳添以三十岁的高龄突破人种极限,他身上闪耀着的正是奥林匹亚精神中的挑战与超越;当桑地亚哥面对群鲨低语“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这份人性的坚毅足以让命运诸神为之战栗。(引用史铁生的话语、苏炳添的事例以及海明威的名句有力地支撑论点,进一步阐明放大“我”之办法。)超越与挑战,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本能,是那让我们的血液澎湃不已的教义,当我们将“我”放到无限大,意识到自己也是人性尊严的载体,我们便决不能让今日“成为昨天生活的冷谈抄袭”,而当以自尊姿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拒绝躺平堕落,方有成事之可冀。(道理论证精当,说理环环相扣,阐明了放大“我”方有奋发之动力的道理。)
翻越面前小丘,心中固然欣喜,然须将“我”缩小,客观冷峻地伸出“第三只眼睛”,用以自诫自省,意识到自己的渺小而以自谦处之。(“翻越面前小丘”与前一分论点形成照应,说理形象;并准确地提出“自诫自省”来阐释“缩小‘我’”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诚如鲁迅先生所言:“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多有不自满的人的民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世上永远有下一个难关有待攻克,永远有下一座山峰有待征服,倘若为眼前成就沾沾自喜,便是亲手将自己束缚于一方小小功劳簿的桎梏之中,再难到达更远的远方。当如作家路遥,在《人生》大获成功后,毅然转过身,“重新投入一种沉重”,这才有鸿篇巨制《平凡的世界》得飨读者。(鲁迅的名言与路遥的例子均使用得当。)将“我”缩到无限小,方能以自谦姿态,脚踏实地开拓远方的未来。(回扣观点小结,首尾圆合。)
回到今天班会的主题,我们被冠以新青年之名,究竟该以何种姿态承担这份希冀?我想,如朱光潜先生所述,自尊与自谦合一,法天行健,自强不息,“在泥土上扎下深深的脚印”,便是最好的炬火传递者的姿态。(此段从青年立场回应班会的第二个问题,同时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但是收尾比较仓促,其一,青年立场仅仅浮于口号层面,未能以更为具体的生活情境回应;其二,虽然提及“自尊”与“自谦”的关系,但是一笔带过,未能够深入思考二者的辩证关系,未将思考引向深处。)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发言稿格式有头有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