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奥运首金、两摘金牌的杨倩,接受采访时说:“把过程做好,结果自然不会差。”杨倩平平平淡淡的话语,蕴含着最朴素又实用的哲理。
1991年出生的施廷懋在奥运赛场上已经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老将”。夺冠后,她落泪了:“上一届可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一届则是十分耕耘一分收获。”所有美好的东西一定是要付出代价的,不会是很轻松就能得来的。
短跑运动员苏炳添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说:“我想把我能做的,该做的,可以做的,都做好。”虽然最后决赛时他并没有得奖牌,但他已经创造了历史,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
对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和感悟?请以“过程与结果”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则多则材料+话题作文题。
第一则材料,奥运冠军杨倩在采访中道出了过程是结果的基础这样一个朴素又实用的哲理。第二则材料,奥运冠军施廷懋在赛后感言中指出,付出十分的耕耘获得一分的收获,强调了过程的重要性。第三则材料,短跑运动员苏炳添赛后接受采访时的话中,“能做的”“该做的”“可以做的”等几个词都指向了拼搏奋斗的过程,他没有获得奖牌,但是他却享受了一个完美的过程。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三则材料的共同主题就是“过程与结果”,这个主题是一个关系型的话题,考生在作文中应阐释清楚二者的关系。
从“认识和感悟”可知,文体主要是议论文。考生在行文中,可以谈过程重于结果:人们孜孜不倦追求过程,为的就是美好的结果;也可以谈结果重于过程:结果往往更直接更明确地为我们提供了衡量得失的尺寸;还可以谈二者的辩证关系:结果以过程为基础,过程以结果为目的,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选择哪一个角度,考生都要注意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切不可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这是议论文的大忌。
相关材料
从古至今,青少年学生的求学过程历来就不容易。所谓“面壁十年,一举成名”,说的便是过程的漫长和结果的辉煌,但尤其强调了过程的艰辛。不面壁苦读,何以有成?!无十年奋斗,何来一举?!抛去沽名钓誉、徒务虚名的那些追逐者不说,任何有真才实学的人不都是经过长期艰苦奋斗而有所成果的吗?!这就是说,没有艰苦的过程就没有辉煌的结果。
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是运动和变化的,在延续的时空中经历着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因而过程艰苦。而结果是过程的终点,是相对静止的。一个长过程也许可以分成若干阶段,每个阶段的结果只是阶段的终点,也是相对静止的。这就是说,过程是不断延伸的曲线,结果只是曲线上某些特殊的点。因此,我们应该首先积极关注过程,要下功夫把握住过程。唯有可靠的过程才能产生可靠的结果。那种不严格过程管理、只关注结果、甚至“不择手段”去争夺结果的行为,常常事与愿违,不能获得可靠的成功的结果。另外,把过程当成结果也是不对的,因为如果把顺利的过程当作成功的结果,就会停滞不前;把不顺利的过程当作最终的失败,就会丧失前进的信心。有的同学因为一门课程考试失利就大呼“完了,完了!”,这显然是不应该的。因为一门课程的考试在整个大学期间只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
最近,与一位心理学专家进行探讨。我们一致认为,许多人的心理障碍大都是因为只看结果、不看过程,而且常常把过程当作最终结果。于是,当过程不顺利时,他们就完全丧失信心,进入了不可自拔的泥坑。其实,不只是年轻学子们中间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在中青年中间也同样存在着忽视过程而片面追求结果的倾向。比如说,做学问的不注重深入钻研、调查研究和科学试验,就急于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并发表论文; 又比如说,做企业的不注重市场调查、内部管理和科技创新,就急于投资贷款、经营生产和利润分成。这些现象的本质都是对过程不下功夫、而对结果又急于求成。
在离退休的老年群体中,也存在如何对待过程和结果的问题。我们常说“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应该是在过程中有所为、在过程中有所乐,而不要只看结果。比如说,老年人的歌舞比赛、门球比赛、书画比赛、桥牌比赛等等,其比赛结果和名次对老年人来说是意义不大的,真正的意义在于比赛过程中的品尝和快乐。我们常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就是说“过程第一、结果第二”。在过程中增强友谊,皆大欢喜,友谊长存;而比赛结果的胜负只是暂时的,无关紧要,不要太在意。只有具备这种认识和心态,才能“老有所乐”,才能“身心健康”。
更进一步地说,在任何奋斗不息的活动中,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欣赏过程,因为惟有艰辛奋斗的过程才更加丰富多彩。积极欣赏过程中的坎坷跌宕甚至享受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便是不怕艰难险阻并获得成功者的人生哲学,特别值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