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有言:“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020-09-17 10:44超越网

《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有言:“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在这一章中,罗列、评价了六种类型的人,即所谓:智者、明者、力者、强者、富者、志者。你对这六种人的行为或状态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选取其中一两个对象,作出分析,也可以从总体上阐述老子在本段文字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
要求:选好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这个材料属于观点可选择型任务驱动作文,所展示的角度可以选择,但是需要理性选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考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分析时要明辨是非,使文章紧密结合材料的同时,具有针对性和更强的现实意义;也可以联系当下,对问题进行细致分析,使文章的思维走向更深的层次。联系材料要抓细节,找准立论的切入点。 此外,还要学会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充分体现议论文的逻辑性、思辨性。
知人者智,只知他人之是非黑白而不知自己,这是凡人的普通知识;自知者明,能知道到自己所行之缺点才是真正明理之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胜人者有力,能够胜过他人的人就是有智力的人;胜己者强,能克复其私谓胜己,故能克复其私之人者才是真正自强的人;知足者富,能明白真理,满足不贪的人即算富有了;强行者有志,能够自强向大道去推行的人,就是真正有志气的人;不失其所者久,没有失去那个地方的(本来面目止善之地)这种人就可长久了;死而不亡者寿,人之肉身没有了,但是他的名誉永留人间,性灵归根,超生了死,此谓之寿。材料主旨是: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知足的人就是富有。坚持而行的人就是有志。占有而不丧失才是持久,死亡而不被忘记的人才是长寿。人贵有自知之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自知者”得可贵之处;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关键是能否战胜自己,“自胜者”胜人;自古以来,知足才能不被外物所趋,“知足者”长乐;干大事者事必躬亲,尽力而为“强行者”可敬……从这六类人中,可选择自己熟悉的人物和角度行文。
立意:
①人贵有自知之明。
②了解自己才能战胜自己。
③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
④注重积累,厚积薄发。
 
人贵有自知之明
  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可事实并非都是这样的,失败之后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当事者有没有自知之明。世上万物,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然而,能否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却不容易。要么,何以自古就有“人贵有自知之明”之说呢!
  其实,这种自知之明就是能发现自己的卓越与缺陷,认识自我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以自己的条件决定去干什么,不去干什么,用理智的方选择目的或理想,其成功的几率就高得多了。
  有自知之明的人方不会怨天尤人。西楚霸王的悲壮自刘与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形成极大反差,同是帝王,两种截然不同的抉择迎来的也是不同的人生。很多时候失败与成功之间仅一步之遥,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败之后当事者缺乏自知之明。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在失败之后总是唉声叹气,怨天怨地;有自知之明的人则会从自己身上找到失败的原因,从而最终迎来成功。
  有自知之明的人才会懂得取舍。正是源于同样的追求和执着,鲁迅先生毅然决定了弃医从文,以笔代枪开始了斗争。因为他知道学医可以治好人们肉体上的疾病,但治愈不了国人内心的顽疾。他放弃了,但他也成功了,笔锋犀利的他在暗黑的旧社会,给人们照亮了前行的路。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当一条路走不通时,应该学会换个方向去走。转变方向,或许,成功的曙光已悄然升起在前方。
  有自知之明的人也才能甘于平凡。他入伍时只有初中文化,他现在只是人民解放军一个普通的上士,他当然知道他永远当不了元帅,他的目标就是当一个好兵,11年的坚持和努力,他把自己训练成最出色的三栖尖兵,他就是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兵中之王”何祥美。成功的人生不是注定要轰轰烈烈,即使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只要甘于平凡,也可取得别样的成功。
当然,有了自知之明并不意味着丧失自信,自暴自弃,也不意味着你拿到了成功的特别通行证。自知之明只不过是一帖催化剂,让你明确自我,能更好地迎接挑战;自知之又如成功的闹铃,时时警醒你戒骄戒躁。有了自信,还需要坚持和努力,才能最终走向功。朋友,不要犹豫,不要畏惧,带着心底的自知之明,在失败之后去开拓你的成功天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