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刘秀祥出生在贵州一个边远贫困山村。四岁时父亲不幸病故,母亲患上间歇性精神病,生活无

2021-04-15 09:24超越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刘秀祥出生在贵州一个边远贫困山村。四岁时父亲不幸病故,母亲患上间歇性精神病,生活无法自理。他从小就挑起家庭重担,并没有放弃学业,相反更加努力,同时在别人的资助下,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高中。上高中时,他租下了学校附近的一个废弃的猪圈、与母亲一起生活。考上大学后,他又"千里背疯娘上大学",通过打工完成学业。大学毕业,他放弃外面优厚的工作待遇,段然回到家乡,做一名教师,并资助了山区数千名贫困学生,其中有 47人已考上大学。
班级计划举行"学习刘秀祥事迹"主题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立意角度】
自强自立;要有孝行;学会报恩;关爱他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相关资料
用榜样精神涵养担当品格   
来源: 贵州日报
时代呼唤担当,榜样引领时代。
  现年33岁的共产党员刘秀祥同志是中国孝心大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劳动模范、贵州省五四青年奖章、中国好教师,是一个敢于担当时代责任的先进典型。
  刘秀祥的担当品格,体现在他坚持不懈用奋斗改变命运的成长经历里。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刘秀祥出生在一个边远贫困山村。他4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患重度精神分裂症生活不能自理,随后哥哥姐姐又相继离家出走。面对苦难,刘秀祥没有退缩,为了上学读书,为了照顾母亲,只要能挣钱,再苦再累的活他都做,不管生活有多艰难,不管命运有多么不公,始终没有放弃求学读书的念头,最终考上了大学,成功用读书改变了命运,用奋斗成就了自己。他的成长经历激励我们,要想改变自己苦难的命运,让梦想成真,让人生出彩,必须敢于为自己担当,牢固树立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坚持不懈地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
  刘秀祥的担当品格,体现在他始终如一用孝心书写人生的故事里。百善孝为先,最美是孝心。从小学三年级起,刘秀祥就和母亲相依为命。为筹钱给母亲治病,他利用周末和假期拼命地捡垃圾,上山挖药材。考上了县里的中学后,为兼顾学习和照顾母亲,刘秀祥把母亲带到了县城。没有住处,他就在离学校不远处的山头上搭了一个简陋的帐篷居住。白天读书,晚上捡破烂卖钱。2008年考取了山东省临沂大学,刘秀祥毅然带着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远赴山东读书,一边读书一边打工挣钱维持生活。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刘秀祥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孝老爱亲、自强不息的青春之歌。他的孝心故事教育我们,孝为人之本,孝为德之本,要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必须勇于为父母担当,培育孝老爱亲的优秀品德,始终如一孝敬父母,以孝治家,以孝立身,以孝显德。
  刘秀祥的担当品格,体现在他持之以恒用爱心温暖社会的感恩行动里。感恩既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刘秀祥是从苦难中走出来的孝子,是从苦难中走出来的新时代青年。他不但有孝心,而且有爱心、有担当。早在读高中时,尽管自己的生活很艰苦,但他坚持从捡垃圾挣到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助三四个贫困小学生。大学毕业后,刘秀祥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先后牵线企业和爱心人士一对一资助贫困学生1700多人,先后在全国巡回励志演讲1000多场,以自身苦难、坚强、为梦想奋斗的经历,告诉青年学生,一定要永远相信奋斗的力量,要做一个有梦想的人,用个人的奋斗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的感恩行动感动我们,面对美好岁月,要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必须乐于为社会担当,陶冶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常怀饮水思源、懂得回报的感恩之心,持之以恒用实际行动感恩党和国家,感恩社会和人民。
  刘秀祥的担当品格,体现在他矢志不渝用奉献回馈时代的工作事迹里。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也是奉献者的时代。2012年7月,刘秀祥大学毕业时,虽然有来自北京、西安、南京、深圳及山东等多家企业为他提供优厚的工作岗位,但他最终都拒绝了,选择回到家乡的大山里担任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承担5个教学班的工作和3个班的班主任并且兼顾学校的德育、团委、教研组和年级部的工作,跑遍全县各个乡镇进行家访了解学生情况,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去影响和改变更多的人,努力让更多的山村孩子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的工作事迹告诉我们,人人生而平凡,要想让自己不至落入平庸而碌碌无为,必须甘于为时代担当,弘扬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矢志不渝用奉献回馈时代,才能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成为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学习刘秀祥同志的先进典型事迹,就是要坚持用榜样的精神来涵养敢于为自己担当、勇于为父母担当、乐于为社会担当、甘于为时代担当的品格,培育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孝老爱亲的优秀品德、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坚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争做时代先锋,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共产党人担当实干的高贵品质。 (王沾云 作者为黔西南州委政研室副主任)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孔子曾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就是说孝是道德的根本,是教育的源头。我们接受教育,修养道德,也必须从“孝”字入手。
    刘秀祥君堪称当代孝子的典范,最令我感动的是他“千里背疯娘上大学”一事,照顾父母本是人之常情,但刘君能够不避他人的眼光,不以疯癫的母亲为耻,把母亲带在身边供养,和颜悦色,体恤入微。这样的高风淳行,不禁令人想起《论语》中孔子答子夏问孝的典故,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父母做点事,给父母送点好吃的,这都不难,难在对待父母的态度。反思我们青年学生,有的嫌弃油腻的中年老爸来学校给自己丢脸,有的在家对老妈横眉冷对、恶语相向,与刘君的爱母孝行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学习了他的事迹,我们以后是不是应该以爸爸妈妈为荣,对他们温柔恭敬一点呢?
    孔子又说:“夫孝,始于事亲,终于立身。”刘秀祥的纯孝,不仅体现在对母亲无微不至的照料,更在于他自立自强,不遗母忧。刘君克服万难,考上大学,后又勤工俭学,自食其力,其中的艰辛,非常人所能想见。有了这样的好孩子,他的母亲才能安心养病。这样的孝心,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我们学习的条件比他好太多太多,但我们能做到发奋图强,不让父母操心吗?我们当以刘君为榜样,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不让父母担忧,这才是孝的真谛啊。
    刘秀祥的大孝,还不止于此。大学毕业,他放弃外面优厚的工作待遇,毅然回到家乡,做一名教师,并资助了山区数千名贫困学生,其中有47人已考上大学。最大的孝,在于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立德树名,光宗耀祖。刘君回乡育才,回报了社会;捐助扶贫,践行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树德故土,立功当代,扬名后世,以显父母,以大门楣,集孝之大成!我辈青年当见贤思齐,向刘君那样,把国与家统一起来,在为国为民奋斗的同时,也为家庭争光,对父母进孝。
   《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刘秀祥的孝心善行,感天动地,青史留名。同学们,让我们学习刘君,收获成长,收获幸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