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2017年11月12日,成绩优异的湖南高三学生小罗因成绩波动被批评并要被通知家长,在办公室将班主任刺死。
②小罗(同上文)的成绩足以考上一所重点大学,但他只想考取一所二本学校。他的解释是:“我只想过轻轻松松的生活。”
③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有不会教的老师。(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
④宁吃高考苦,不留终身憾!(某校高考励志口号)
⑤我是教师/我拒绝把我比作灵魂工程师……不要给我戴上神圣的光环/再用世俗的眼光把我的人格蔑视贬低……(网络流行诗《我是教师,我拒绝》)
⑥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
读了上面六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在文中合理引用或适时联系,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需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审题。作文要求的关键是在六个语句中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所以在写作时需要明确每个诗句的立意,然后选出两三个在立意上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句子确定出一个立意,可寻每个句子立意的共同点,因果关系等。试题既让每个考生有话可写,又让优秀考生能够脱颖而出。六个语句言浅理明,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清晰,具有很好的亲和力,考生在理解上没有难度;而在审题立意、文体选择等方面又具有很大的开放度,便于考生发挥;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为命题加大了空间纵深,也为优秀作文提示了明确指向。①句主要讲学校教育、如何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等。②句主要讲小罗的生活准则和人生的目标等。③句主要讲学校教育,教师到底应该怎么做,如何做好自己的各方面工作等。④句主要是讲高考的励志口号,勤奋吃苦,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等。⑤句主要讲老师对自己职业的认识。⑥句主要讲为人父母的要求等。
参考立意角度:结合①③,可谈学校教育、师生关系等;结合②④,可谈人生价值、人生追求、奋斗、拼搏等;结合③⑤,可谈对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认识;结合①⑥,可谈家庭教育。
还老师一个没有桎梏的灵魂
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事实上,与陈鹤琴持同样观点的人数不胜收数.然而,正是这样的态度为教师的灵魂加上了沉重的桎梏.
诚然,教师教育学生是他们的职责,但这并非是要求老师对学生一切行为买单.有这样一个细节值得玩味,从前教师的地位至高无上,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如今师生地位反常,有时老师甚至要依学生脸色行事.这样的转变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更反映出社会观念的僵化与畸形.这不是某个人的问题,而是时代的症候之一.在大众对传统美德的呼唤中,教师“辛勤的园丁”、“灵魂的工程师”等美誉被一再强化,只有教师付出一切、才能将学生培养成才.于是教师的人权被忽视了,学生的条件被回避了,客观规律被拋弃了,大家都不同程度地令老师的灵魂陷入囹圄之中.
把学生的问题归咎于老师是病态,而用世俗的眼光蔑视贬低教师的人格则是病入膏育.正因这种病的流行传播,网络流行诗《我是教师,我拒绝》才应运而生.如果这种扭曲心态不能被纠正,再套用灰犀牛理论,出问题将是不可避免的结果.湖南优等生小罗因自身原因刺死班主任,正是这一病态观念酿放的恶果.《圣经》里有一箴言:“已有之事,后必再有,已行之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像小罗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老师尽心尽力却只落得这般下场,不得不令人叹惋,由此可见社会给予教帅的桎梏后患无穷.
一系列师生悲剧发生后,社会也有了反响.但如果大众只流于批判指责的层面,或许不乏教育和警示作用,却难以达到解放教师灵魂的目的.只有正确看待教师,尊重老师的人格,遵循客观规律,老师才能成为学生成长的助力,良性师生关系才得以构建.
因此亟待从宏观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从微观层面改进具体措施,正确对待教师这一职业,清晰划分教师的权责界线,让我们树立正确观念,尊重老师的权利与人格,共同努力,还老师个没有桎格的灵魂。
二
教育三境界
文/郑州一考生
德国教育家雅尔贝尔斯在《教育的意义》一书中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教育事业距离灵魂的高度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每个人都如一颗珍珠,而教育应让它焕发出莹润珠光,照亮生命。
明析教育的标准,为第一境界。
何为上品明珠?非视其色、抚其质、量其大小,而应视其莹润之本质也。高考是现今中国教育的最大分水岭,有了高考的漂亮成绩、体面的大学与专业,“宁吃高考苦,不留终身憾”之类的口号也就层出不穷了。然而把上大学看作人生最大的理想,则太过短视,教育的目的绝非分数。哲人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教育的成功标准应是人格的塑造,是生命的深远与丰富。评判教育,浅薄的升学率与就业率不足为据,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应以人为本。
坚守教育的底线,为第二境界。
明珠之璀璨润泽,皆是沙粒痛苦转变的结果。教育有诸多方面,涵盖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等等,其范围之广难以一言蔽之。然而教育必须坚守的底线是对基本人格、品德的培养,道义是最高标准,守法是基本底线。湖南学生弑师案在社会上引发轩然大波,因老师的几句批评而以利刃杀人,可见小罗品德的缺失、人性的异化,教他考取重点大学,不如教他尊师重道、敬畏生命。古人程门立雪、视师如父,大儒宋濂对待老师“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而今却有学生弑师,两相对比,愈发鲜明。更加让人知道道德是人之基本准则,教育立本为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德之根必须扎牢扎深,教育底线必须坚守。
探求教育的可能,为第三境界。
明珠还未形成,便有无数可能。教育更高的要求是引导一双双懵懂迷惑的眼瞳探求生命的可能。韩寒的父亲曾“不靠谱”地带着一家人去西藏,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高原反应、一路险情让母亲与同行老人对他的“疯”埋怨不解。在韩寒长大后,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苦心:别样惊险的出游让世界在韩寒面前展开了一角画卷。他脱离束缚,看到了生命的丰富可能;一路求索,永葆天真自然和生命的纯粹质地。教育就应该让人看到这个世界的无限可能,并鼓舞人们去探求、去实现。永远在路上、永远求知若渴、永远热泪盈眶。拓宽延展有限的生命,是教育永远应该探求的。
教育三境界,要我们关注脚下,守住初心,不触底线,让行者无疆,可能无限!
点评
好题一半文,一个高度概括观点并且有艺术性的题目确实能够给文章增色很多,“教育三境界”这一标题言简意赅,化用活用,是一个好题目。同时,本文立意高远,如哲人俯瞰教育这一“大地”,统揽全收。由教育的三境界:教育的标准、底线、可能,进而论述守住初心,行者无疆,条理清晰明白,逻辑性强。语言精练晓畅,文白互用,流畅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