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北宋时,王安石勇于推行新法;抗战时期,像长嘴巴这样的战士,勇于与敌斗争;如今,中国科学家勇于探索,攀登科技高峰……尚勇是中国人的精神传统,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英勇奋斗史。
对此,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阅读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意解说】
材料关涉三大阅读内容,从古代、现代和当代历时性陈述关于勇的典例。王安石的例子侧重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改革者之勇,长嘴巴的例子侧重民族大义家国情怀之勇,科学家的例子侧重攻坚克难勇挑重担之勇。三者各有其历史背景,勇的具体表现不一,但都是有胆识敢做敢为的大勇之举。
题目要求考生写出“你的感悟与思考”,提示考生基于材料,联系自身,对勇的精神加以阐发,思辨,弘扬尚勇精神。材料取自三大阅读,阅读本身可以触动学生对勇的思考,但写作时不可以照抄阅读内容。
【立意解说】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宝贵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字本义,从甬从力;力及所至,生命勃发甬甬然也。由此推知勇是勇力、勇气,有胆量敢做,有力量能做即为勇。但儒家之勇远非那么简单:它排斥“狗彘之勇”、“草寇之勇”、“匹夫之勇”等小人之勇,提倡君子之勇。君子之勇是在某种理想信念驱动下,所体现出的一种无所畏惧的行为及精神。《中庸》有云:“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认为智、仁、勇是自古及今天下通行不变的品德。《论语》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认为只有兼具仁、智、勇三种德性,才是健全的人格。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是小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率义而为,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虽千万人,吾往矣”)。
对于当今学子而言,勇敢地面对人生、面对世界,可以说是成人、成才、成功最重要的素质,是最基本的生存、发展之道。人生多波折,世间多矛盾,是迎难而上,披荆斩棘解决矛盾,还是畏手畏脚、坐以待毙逃避矛盾,取决于当事人是否能鼓起勇气、果敢行事。赓续尚勇精神,当今学子方能成就自我,勇担民族复兴,国家自强之时代重任。时代在发展,青年人当能知勇识勇,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发扬光大尚勇精神,写好人生答卷,勇当国家栋梁,这是本题的价值取向。
何者为勇?勇的价值意义如何?当今我们需要怎样的勇?尚需考生围绕核心概念具体思辨。把勇这一核心概念放在历史文化语境和当下时代背景中思考,写出感悟和思考,写出思辨,写出针对性和现实价值是立意的关键。如果偏离核心概念,变成三个阅读材料的感悟,中心不明确的,视为偏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