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从革命先驱李大钊到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从公而忘私的“最美奋斗者”雷锋到坚守初心

2023-02-13 16:14超越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从革命先驱李大钊到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从公而忘私的“最美奋斗者”雷锋到坚守初心的战斗英雄张富清,从最美逆行者坚定的转身到“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一个又一个“好故事”展现着时代潮流的变迁,也铭记着个人的奋斗和奉献。在“好故事”周围有聆听者,欣赏其意义与价值;有传播者,弘扬其传统与精神;有创作者,践行奋斗,书写续章……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你会在“好故事”中承担起怎样的角色?请你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材料解读】
这是一组多元关系的作文题。命题出发点是想引导学生思考“好故事”背景下个人的社会角色定位问题,可以综合思辨三者关系,亦可单选其一来建构自己的观点,亦可在三者身份之外有其他合理的角色设想,还可围绕题意叙写自身的经历。学生通过思考和表达,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三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奋斗、奉献的人生激情,也能保证个人思想的独立和理性,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题干主要由三段话组成,第一段介绍时代背景,引出话题——中国“好故事”。这些故事中,既有一些伟大而光辉的英雄楷模,也有励志奋斗拼搏的平凡普通人。这一段罗列的事件共同指向了“好故事”的特点——有积极意义、精彩、发生过或正在发生。其中“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相对其他事件发生得最晚,在事件传播发酵的过程中争议也最多,这个事件使得作文材料具有了思辨的第一重空间:“好故事”的“好”并不是绝对的,当故事与现实生活明显脱节的时候,往往会让人失去探究故事的动力,更不要说将故事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了。不仅如此,当“故事”没有“好”到能够持久地给人以精神动力的时候,也往往会被人冠以“鸡汤”之名,随着时间流逝、世事变化被人抛诸脑后。
第二段呈现命题者的价值取向与引导。材料客观陈述“好故事”记录着个体与时代的历史痕迹,这两方面由小及大,从微观的个体生命的奋斗史,到宏观的家国集体的变迁史,而在这历程中,存在三类角色:
第一类是“聆听者”,能够理解并欣赏中国“好故事”中的人物奋斗与拼搏的精神,而不是对英雄人物的行为选择存在误解,更不是诋毁英雄行为,进而否定“好故事”。这里也可以进一步展开思考:从小到大,我们听过许多“好故事”,里面有好人,有好事,有好思想,有好影响……但为何有人看过听过很多励志的故事,生活依旧一团糟?所以这里可以拓展思辨的空间:假如我们仅仅是这些故事的被动接受者,或者做个无动于衷的驻足观看者,从未“躬身入局”,那么“好故事”还有多少意义和价值?学生可以独立发表自己的看法,由此也可以引申联系“传播者”“创作者”。
第二类是“传播者”。我们可能是这些故事的评价者,或点赞,或叹息,或有所质疑;但做好故事的传播者,弘扬时代精神,这是时代正能量的呼唤。“讲好中国故事”,绝不只是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的事,越来越多普通人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国家形象代言人”和“中国故事讲述者”。传播好甚至“善讲”中国好故事,向世界展示一个全面、多彩、真实的中国,这是家国情怀的体现,也是文化自信的彰显。
第三类是“创作者”,让自己成为奋斗拼搏故事中的“主角”,成为历史的创造者与书写者。前两类角色,或渴望“拯救世界”的英雄故事,或钦佩“治愈了内心焦虑”的二舅故事,或感动于“心灵励志”的逆袭故事,或努力做“好故事”的传播者、弘扬者。但与其羡慕他人剧本故事中的“主角”,还不如自己成为自身故事的“创作者”——规划师与设计师,努力成就自己的“好故事”。
第三段是作文题干的核心主问题——学生会在“好故事”中承担起怎样的角色?学生可在“聆听者”“传播者”“创作者”之中选择其中一类,或多类,或另有设计,其中的逻辑关系可以是选择式、并列式或递进式,角色选择并无高下之分,言之有理有物即可。但不论哪一类,都需要概念的界定与阐述,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来客观地论述自己的见解,或讲述自己生动的故事。

【参考立意】
①做一中国“好故事”的聆听者(做好故事的聆听者,吸收精神营养);
②理性发言,传播中国“好故事”(做好故事的传播者,弘扬时代精神);
③“好故事”不止聆听,更需践行(努力做好故事的创作者,成就自己的好故事,贡献自己的正能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