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就寝后,宿舍里有这样一段谈话。
甲:下午篮球赛上,看到王学霸肩头有刺青耶!他滑板也酷,真是啥潮追啥呀!
乙:他那算啥潮,现在一首古诗一杯茶,《从前慢》才是潮呢!
丙:跟别人的潮算啥潮,自创一潮,自领新潮,才算本事!
丁:潮流不是想创就创的,需有心智、知世道,学问大了!
戊:跟潮怎么啦!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是时代大潮,跟不跟关系着国家命运呢!
……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见解或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典型的任务驱动材料作文。从材料来看,材料展现出的是“什么是潮”的观念冲突,也是现实生活的反应,是很接地气的作文材料,具有时新性;作为最重要的应用文体,书信写作与时事材料组合,有命题的高度和难度,具有针对性;如何认识“潮”,凸显价值取向,需要学生理性辩证地思考,具有思辨性;学会说理、学会分析,又是高三学生应具备的语言素养,具有独创性和育人功能。理清了这则驱动材料的特质,再结合考生自身体验,便于整理好写作的思路。材料涉及围绕关键词“潮”,揭示了甲乙丙丁戊的不同观点。行文过程中要以潮为中心,兼顾材料中提及的“什么是潮,为什么要潮”来进行分析行文。。
参考立意:
跟随时代的潮流才是正确的选择
盲目跟风不是潮
拒绝跟随潮流,要自己创造潮流
素材:
1.很多人以为“标新立异”就是“潮” 很多人以为“与众不同”就是“潮”, 但他们却不知道自己在别人眼中是如何的另类与滑稽。
2.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每个人的性格、行为、追求的目标都各具特色,各成一家。这些都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引以为傲的“潮”
3.跟随“潮”是一门“艺术”。模仿、从众只是“初级阶段”,而它的至臻境界应该是从一拨一拨的时尚潮流中抽丝剥茧,萃取出它的本质和真义,来丰富自己的审美与品位,来打造专属自己的美丽“模板”。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人的眼里也有一千种“潮”的定义。
4每个人心中,有自己的“潮”。战争年代的“潮”是军人与武器,和平年代的“潮”是体育。2005年中国的“潮”是超级女声,2006年世界的“潮”是世界杯,2008年中国的“潮”是奥运会。
追求“潮”不在于被动的追随而在于理智而熟练的驾驭时尚。
盲目跟风不是潮
在现在这个以潮流为主的世界里,随时都会掀起一股时尚的狂热。但是这些狂热的发起者和追随者并不是心有灵犀,每当一个新事物出现在人们眼前时,它总是必须要经过世人犀利的眼光与不能理解的声音。
时尚是什么,“潮”又是什么?
我们不难看出它们是有争议的,就像是曾轶可,那绵羊音有人爱有人骂,而且她中性的打扮,以及跑调的唱功,还有一些关于她的负面新闻,更是让这个“潮流人物”成为人们争议的焦点。曾经还拿曾轶可的名字开玩笑说“曾轶可——可争议或争议可”。就像是李宇春、周笔畅,更是带动了中性的潮流,使一些80后、90后以中性为美,纷纷效仿。暂且不谈中性与绵羊音,单是刘着的“伪娘潮”,我们不难看出时尚就是出其不意,“潮”就是追随出其不意而萌发的一场轰动。
可是李宇春、曾轶可、周笔畅等等以中性打扮出现在人们视野的焦点人物,如今也随着现实,随着潮流而改变自己的装束,开始以更加女性化的形象出现在人们视野。这是因为现在又掀起了另一场潮流风暴——伪娘热。在2010年快乐男生的舞台上,出现了一群女性化装扮的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刘着,他不仅是女性装扮,就连声音也是娇滴滴的女声。随之伪娘就成为新兴的潮流,人们不再以中性为美,而是温柔,甜美的女生形象备受推崇。
从上述现象中,可以得知“潮”会改变现实,但同时“潮”也是要遵循现实的。
谈起“潮”,又不得不使我联想到历史的“潮”——现在我们历史课上学到的“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也是轰动了全国,更是有争议的,不仅有争议,还遭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的反对。即使“戊戌变法”是正义的,不同于现在五花八门的潮流,但是仍然不能长久,更不能改变现实。其结果是不但变法失败,就连戊戌六君子等其他一些维新人士也惨遭杀害。但是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更是要人们身着易服,女子停止裹脚陋习却很快被人们接受。从这可以看出“潮”离不开现实基础,现实左右“潮”。
当中性潮遇上伪娘潮时,比的并不是谁美,而谁的人气高,谁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谁更能炒作出新闻,谁更有话题。现实就是如此,不管你是谁,当你能引起轰动时,你就是焦点。
从现在起,就要努力,事事争先,即使不能引领“潮”流也要遵循“潮”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