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光的“波粒二象性”是物理学史上的有趣课题。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在17世纪末阐述了他的光波

2023-05-12 10:18超越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光的“波粒二象性”是物理学史上的有趣课题。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在17世纪末阐述了他的光波动原理,认为光是一种波,沿直线与球面传播。稍后,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提出了光微粒说,认为光是由非常奥妙的微粒组成,遵守运动定律。由于牛顿无与伦比的学术地位,他的粒子理论在一个多世纪内无人敢于挑战,而惠更斯的理论则渐渐被人淡忘。直到十九世纪初衍射现象被发现,光的波动理论才重新得到承认,而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争论从未平息。后来又经过托马斯·杨、菲涅尔、麦克斯韦、赫兹、普朗克、爱因斯坦等物理学家的长期研究,到二十世纪初物理学界才最终认识到,光除了具有波动性质以外,也具有粒子性质,这即是光的“波粒二象性”。
你从材料中获得了怎样的启发?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所给材料简要叙述了物理学家对光的性质的认识过程。“波动说”与“微粒说”这两种理论的交锋,持续了两个多世纪,涉及众多物理学家,最后大家才认识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材料启发我们,不要盲目迷信权威,要有自己的判断。学术研究要鼓励尊重不同的见解,相异甚至相反的说法也许会弥补我们认识上的不足。学术结果往往是在争论碰撞之中产生的。科学认识的过程往往是漫长而艰难的,一项科技发明或一种科学发现总是在不断求索、不断继承、不断借鉴、不断超越、不断融合之中取得成果。在其他领域,如政治、经济、军事、学术等,其理亦然。
参考立意:
①探索无止境;
②善于借鉴,善于超越;
③贵在融合;
④不盲从权威等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