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圣诞节前夕,某县高级中学发出了《关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禁止过洋节的通知》

2020-02-11 11:07超越网

圣诞节前夕,某县高级中学发出了《关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禁止过洋节的通知》,《通知》指出,平安夜、圣诞节等是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西方节日,近年来这些洋节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冲击,为了传承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禁止师生在校园内外组织开展各类‘洋节’庆祝活动”。
对该校的禁令,你怎么看?请你给该校校长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
此题的关键词是:洋节、中国节、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因而考生要围绕洋节与中国传统节日来谈看法,如果进一步提炼,则可上升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话题。
此题的写作任务很明确:给该校校长写一封信。既是给校长写信,考生应注意对象,做到有理、有据、有节。有理,就是通过洋节和中国传统节日的对比,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地阐明观点。有据,通过历史或现实的角度,从文化、经济等层面,找到充分依据,而不是强词夺理。有节,就是要符合身份,考虑对象,作为一名学生,向校长进言,应注意语言得体,有分寸感,有礼节性,而不宜咄咄逼人。
可理解、支持、力挺学校行为,也可表达反对意见和商榷看法,或者一分为二地分析学校禁令,指出其合理性与局限性,不是绝对不能过洋节,但不可推崇过洋节,不可否定传统节日。
注意书信格式,且要拟写题目。
要向校长表达自己对于“禁过洋节”的态度和看法,可赞成可反对,要言之有理,论据充分。写作任务要求“给该校的校长写一封信”,考生写作时就要有对象意识,给校长的信应注意措辞得体;“信”要求考生注意信件的基本格式,开头要有称呼和问候语,末尾要有署名和日期;“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限定了信件的内容,文章要对该校的禁令明确表示出支持、反对或辩证看待的立场,并清晰陈述自己的理由。


【参考立意】
赞成禁令的角度:
(1)很多洋节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作为非宗教人士,过节失去了节日意义,禁令禁得有道理。
(2)学生过洋节往往是为了追赶时髦,吃喝玩乐成风,禁令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幼儿园至大学校园均盛行过洋节,洋节文化几乎“占领”了所有的教育领地,学生有浓浓的洋节情愫,这势必对中国传统节日及传统文化造成严重冲击。禁令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禁止过洋节就应该从学校开始。
(4)师生热衷过洋节的背后,是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不自信。禁令有利于恢复中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
(5)个人虽有选择过节的权利,但师生在校园内外组织开展过洋节,学校若不禁止,就代表了学校的立场甚至政府的导向,这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立场相悖。
……
反对禁令的角度:
(1)师生过洋节并非为了表达某种信仰,也并非信仰不坚定的表现,禁止过洋节实属小题大做。
(2)师生过洋节,消费拉动了经济,节日聚会增进了情感,不该禁止。
(3)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等洋节倡导了人类共通的道德取向,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英国、美国、法国在春节时也会举行庆祝活动,但这不能证明他们对自己的文化不自信,同理,中国师生过洋节也并非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不自信。
(5)过什么节,怎么过节,师生应有选择权,学校不应强加干涉。
……
辩证看待的角度:
(1)保护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本身没有错,但禁令的手段显得过于简单粗暴,甚至会带来师生的反感,可能导致结果适得其反。
(2)禁令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洋节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但创新中国传统节日活动,产生适应新的时代的民俗文化,比一纸禁令更能“治本”。
……
【拟题示例】
抵制洋节,守住阵地
年轻人不可“文化贫血”
莫让“洋节热”冲淡“中国风”
不要热了洋节冷了中国节
文化自信的正确打开方式
真正的文化自信
从过节谈文化自信
保护传统节日,不是对洋节一禁了之

关于洋节,岂可一禁了之?
一捧一禁,传承不了中国节
过什么节,我们自己说了算
一味抵制洋节,非明智之举
抵制洋节者,可能是“伪洁”
管它西风来袭,我自东风浩荡
文化自信不是闭门闭关
过过洋节又何妨?
抵制洋节,堵不如疏
中西结合过大节
洋节不是洪水猛兽
拿来主义过洋节
抵制洋节,不如传承好我们的节日
不媚外,也不过激
理性看洋节
洋节受追捧与弘扬传统节日不矛盾
洋节与中国节,可以共存


    致校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校长先生:
您好,我是XXX学校的一名准高三学生,今日听闻贵校在圣诞节前夕发出了禁止过“洋节”的通知,晚辈窃以为,这一做法或有些欠妥。
通知表述,西方节日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在近些年来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冲击。但是在晚辈看来,这个说法未免有些危言耸听。实际上,流入中国的西方节日大多都是经过了汉化的,比如在平安夜送平安果——英文的苹果和平安可没有什么谐音。其次,外来文化在国人生活中出现,本就是正常的文化融合现象——像我们常用的“干部”一词就是从日本引进中国的,在其他国家亦是如此。现在很多外国人都过春节,可并没听说哪个国家因觉得是一种文化冲击而加以禁止。
其实啊,相比传统节日,西方节日只能算是我们生活中的点缀、娱乐而已,它与传统节日在我们心中孰轻孰重是显而易见的。想想看,有哪一个洋节能掀起如春节、端午节时那样波及全国的返乡潮呢?国人们过“洋节”,不过是年轻人们借洋节在忙碌、快节奏的生活中休闲片刻罢了。担心洋节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想法是多余的,而认为西方节日会带来严重冲击的这一焦虑,更是没有必要的。
退一步讲,就算真的把洋节禁住了,可洋文化能禁得住吗?我们不但禁不住,而且更是不能禁。大到汽车火车,小到眼镜手表,我们身边的很多东西,都带有所谓的“洋”色彩,禁止“洋”文化,难不成我们以后要穿着马褂工作,驾着马车赶路?很显然,历史的车轮不能倒退,这样做是不切实际的,“禁止庆祝洋节”的做法是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种误解,这样做的结果与初衷注定是背道而驰的。
恰恰相反,我们不仅不能禁洋节、洋文化,而且要充分吸收洋节、洋文化里的有益成分,为我所用。
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每一个强盛的朝代都必然对外来文化海纳百川,接纳吸收。遥想大唐盛世,万国来朝,唐朝不仅没有对这些外族人民带来的文化加以抵制,反而对之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最终,唐文华在世界的地位被推向了顶峰。但反观清朝,闭关锁国,盲目自大,藐视一切外来文化,闭目塞听,最终使中国文化落后于世界文化之林。
再回到文化竞争风起云涌的今天,实行文化的开放、借鉴、学习显得更为重要。现在洋节在我国大行其道,尤其受年轻人群的喜爱,本身就说明洋节的内容形式与现代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十分契合,这警示我们,传统节日要与时俱进,去糟取精,万万不可仅将传统节日看成法定假日那么简单,更不能将传统节日变成呆板、仪式的代名词。传统节日的意义在于使人们真正理解、认同节日的文化内涵,在这一方面上,政府还需要做更多,仅仅是通知景点门票减价,或是推千篇一律的节日美食街的做法,是难以让传统节日的内涵深入人心的。
其实,我当然也知道贵校发出这个通知的出发点是好的,哪个炎黄子孙不想自己的民族繁荣昌盛呢?只不过,贵校在做法上确实有些许的偏激,未必真正能达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目的。
中央说过:“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从内不断地发展,从外不断地吸收,继往开来,推陈出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才会不断繁荣昌盛。等到我中华文化屹立在世界文化园林之巅的那一天,我们还怕什么文化冲击呢?您说是吧?
     此致
敬礼!
    某某某
    X月X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