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最近,一段视频引起众多网友关注:一位行动缓慢的老人脱帽向停车礼让的司机鞠躬致谢

2019-03-10 17:13超越网

最近,一段视频引起众多网友关注:一位行动缓慢的老人脱帽向停车礼让的司机鞠躬致谢。司机小吴把行车记录仪拍下的这一幕发到了朋友圈。事后,老人表示:“我腿脚不便,过斑马线比较慢,可路过的车辆都会停下来让我。我被那些司机感动了。”再度见面,小吴向老人深鞠一躬,诚恳地说:“爷爷,在斑马线前停下来让行人先走,这是我该做的。您这一鞠躬太重了,我真的受不起!”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明确,往往限定了写作范围和对象,比如本题中的“以上材料”,但任务驱动型作文也有一定的开放性,比如本题中的“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具体到每位考生又必须明确,应该选择自己赞成或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有观点,选择自己有素材积累、和感触的观点来写。
弯腰鞠躬,看似简单的动作,代表着礼节,承载了文明。老人在斑马线上脱帽鞠躬,表达对礼让的致意、对文明的尊重,这是行人与司机共同创造的温馨画面。脱帽老人与司机小吴就生动诠释了“你为我驻足,我为你致敬”的感动。
立意参考:
从老人的角度来谈:①礼让;②共同坚守的道德准则;③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从小吴的角度来谈:①以礼相待、以行相示、以心相交;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从两个人综合考虑:①尊重与感动;②“以心换心”;③礼待他人。

以礼相待
马路上车主与行人的彼此敬让,再次证明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在现代社会,一个“礼”字更不能被忽略。因为待人以礼,他人才会还之以礼,才能维护好人际关系与社会秩序。
礼在于言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陶渊明好交结儒雅之人,因他们饱读诗书,言行举止风雅。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三思而后为,处处显现出尊重,怎能不让对方因你的礼仪而愿与你结交呢?
出言随意,出行随性,便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对方。当《西游记》中孙悟空自恃本领高强,去海中寻找武器,其无礼之处让龙王不悦,在拿走定海神针之后就向玉皇大帝上报。在天庭求官时,也自以本领高强, 对玉帝以“玉帝老儿”相称,因此他才成为后世口中笑称的“弼马温”。
礼不在于年龄,对长辈之礼是敬重,对晚辈之理是慈爱。一位司机在斑马线前停车,为老人让行,他尊重长辈尊重行人,老人脱帽致谢,以自己的方式报之以礼,所谓礼尚往来,便如此形成了。再度相见时,司机因感到老人之前鞠躬之礼太重,又鞠躬以报这样便形成了一种风气。老人以其年长本可无需还礼,但其行如此,便越过了年龄之限。出于感恩,礼之形成,便也能轻易抹去这不存在的界限。即便公交车上,为小学生让让坐,对方一句谢谢这其实是很容易的,不是吗?
年龄之线,是被人刻意画上去的,只能年轻人礼让老人小孩;而老人小孩把这视为理所当然,这便断了礼的回路。无视年龄,让礼循环,才能有更好的社会风尚。
礼联系家庭。俗说“远亲不如近邻”,其之所以如此,便是您与远亲之间少了礼这一环节。居于附近,今日此家有什么好东西向彼家,明日彼家有什么好东西,也会相赠以报,一来二往两家便相识了,这是乡村人为什么这么睦邻友好之因。清代一个县官家隔壁修墙,这家管家与隔壁因土地发生了争执,县官听后让管家把自家的墙移后一尺,听说县官如此做后那家人也把墙移后一尺,这样便形成了胡同。两家也结为世交。
人生活于家庭,家庭的联系,意味着更广的人际关系。以礼相待所形成的睦邻友好,有时比某些血缘关系来得还要实际。
以礼相待,形成良好的礼仪循环,让社会更加和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