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一篇名为《感谢贫穷》的文章,在网络热传,贫穷值得感谢吗?

2019-01-10 09:58超越网

近日,一名高考取得707分、被北大中文系录取的女生王心仪写下了一篇名为《感谢贫穷》的文章,在网络热传。文中写道:“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事业,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不少网友被文章打动,为这个乐现自信的姑娘点赞;也有一种反对的声音,认为贫穷根本不值得感谢。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上述材料的核心是如何看待贫穷。材料中已经给出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赞成该女生“感谢贫穷”的看法,为她点赞;另一种是反对,“认为贫穷根本不值得感谢”。写作时,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只要言之成理都符合要求。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看法。(1)赞成。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面对贫穷,王心仪没有放弃梦想,没有悲观绝望,而是很好地调整心态,勇于面对贫穷给她带来的困难,克服了贫穷给她带来的痛苦、挣扎与迷茫。贫穷,使她坚强,让她成长,助她步入名校的殿堂。(2)反对。一名家庭困难的高中生对贫穷能有如此认识和理解,值得敬佩,但这不足以成为“感谢贫穷”的理由。应该明白:绝不能因为家庭贫穷的王心仪考上了北大而感谢贫穷,也不能因为考上北大的孩子写了一篇《感谢贫穷》而感谢贫穷。如果感谢贫穷,那还追求什么富裕?还做什么扶贫工作?(3)贫穷没有意义,战胜贫穷才有意义。王心仪能考上北大,绝不是因为她家庭贫穷,而是因为她在家庭贫穷的情况下坚忍不拔的精神,是她长期努力奋斗的结果,而不是贫穷的生活状态的结果。贫穷无法造就美好的品质,只有克服和战胜贫穷造成的困难,才能让贫穷变得有意义。

感谢贫穷,不如感谢与贫穷抗争的勇气
很多人都被王心仪文章中的励志言语感动,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懂得感恩贫苦、学会坚韧的人生哲学,但是在被感动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贫穷带给她的伤害,与其说是感谢贫穷,倒不如感谢自己与贫穷抗争的勇气。
对于贫困的孩子而言,自信乐观的态度是推动人努力向前的强大动力,能让人拥有面对物质贫乏的勇气。对于社会而言,如若每个人都能自信乐观一些,那么整个社会都将少一些抱怨的负面情绪,多一些正能量的传递,面对脱贫攻坚战将更有胜利的信心。国家亦是如此,只有坚持践行四个自信,祖国的未来才会充满希望、愈加富强;懂得感恩曾经艰难的经历、感恩父母、感恩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能让我们从过往经历中获得成长,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获得比金钱更加重要的精神财富。对于社会而言,也必将少一些锱铢必较,多一些付出与奉献,创造出更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榜样。
然而,也有不少人败在了贫困面前,以贫困为由放弃了努力,等待着别人的救济,单纯依靠着政府的帮扶,甚至有一些并不贫穷的年轻人,将自己的不成功归咎于父母的不富裕。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贫穷更多意味着伤害与挫折,给孩子带来的伤害、自卑,比激励要多得多,因此“感谢贫困”不应被媒体放大、美化,不应只想到励志,贫困一定是我们要消除的对象,我们应该让像“王心仪”这样的孩子拥有更加平等的教育机会。
对于年轻人而言,应该要坚持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困难,应该多一些踏实务实,少一些心浮气躁,生活或许受到了局限,但是不应再让心灵受束缚,通过多读一些文化书籍来陶冶情操帮助自己精神脱贫,再通过坚持接受教育来逐步实现物质脱贫。此外,我们也应学会苦中作乐,从困苦中感知人生经验,促进自己成长。
对于父母而言,应该要像王心仪的父母一样,给孩子灌输积极乐观的生活理念,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实现自身价值,从小培养他们的精神独立,克服过度依赖物质的不良习惯。
对于政府而言,应该对这类新闻持理性的态度,由感知贫困个体的不易,到加快脱贫攻坚战的进程,做好扶贫扶智工作,对贫困进行精准帮扶,让更多的“王心仪”感受到教育资源的公平。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