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悬崖的边界感很清晰,所以我们不会靠得太近;但是水的边界边角模糊,所以经常会淹死人。”也有人认为:“溶而后通,通而后立,要敢于打破边界、多向融合,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给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边界很重要,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另一种认为,要敢于打破边界,多向融合,创造更大的价值。可见材料的关键词是“边界”,到底要不要打破边界?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干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
“悬崖的边界感很清晰,所以我们不会靠得太近;但是水的边界边角模糊,所以经常会淹死人”,这种观点是强调边界或边界感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无论是朋友、亲人还是爱人之间,最好的相处方式就是保持距离,拥有各自的边界并懂得适可而止,彼此尊重。对于个人修养和个人成长而言,要有“边界意识”,即“规则意识”,在公共场合要规范言行尊重他人;要保持人与人之间、人与法规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合理界线。但有时,过分看重“边界”又会错失很多机会,造成很多误解,甚至会阻碍成长与发展。“融而后通,破而后立,要敢于打破边界、多向融合,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这种观点强调打破边界,多向“融合”。“融合”意味着开放、丰富,意味着取长补短,意味着创新、发展。不管是个人进步还是国家发展,都要敢于打破边界(壁垒),融合发展。集体需要成员之间打破边界、彼此融通才能发展,一种制度、一种文化也需要打破边界、多向融合才能行稳致远。当然,不是所有的“融”都能“通”,也不是所有的“破”都会“立”,更不是所有的事都需要打破边界,需要“融”、需要“破”,打破边界、多向“融合”需要因时、因事、因人而异,更要讲求一定的方法技巧。
文体可以选择议论文。考生可以认可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何谓边界,为什么要保持打破边界,如何保持打破边界;也可以从个人、国家、社会等多个层面,谈打破保持边界的重要性。考生还可以综合材料中的两种观点,运用辩证思维,谈什么情况下应该保持边界,什么情况下需要打破边界。
参考立意:
1.边界感,是一个人最高级的修养。
2.打破边界,多向融合,助力发展。
3.保持边界,融通也要讲究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