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
材料二: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材料三:
“礼”不是个人的事,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乡土中国》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的关键是要读懂这些文言句子,找到它们的共同点。第一句是说致是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强调一切都要合乎“礼”的要求;第二句是说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第三句是说做人不讲礼,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讲礼,就没有成就;国家不讲礼,就不得安宁。强调了讲“礼”对于个人、国家的重要性。
参考立意:
大国交往,礼尚往来;行有不得,要反求诸己;识礼、懂礼,做一个讲礼之人。
名言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大致分为这样几步:
一、逐一解读名言的内涵外延。所谓内涵,是名言本身所说的意思,所包含的哲理。解读是为作文立意做准备,因此不能停留于内涵的准确把握,还要初步联系社会生活,即弄清名言适应的对象或范围,为后期的立意和选择打下基础。
二、寻找名言之间的逻辑关联。通过解读,不同名言之间最容易关系的句子可以先进行“组合”。理论上说,任何两两组合都是可以的,只要能找到其关联。多数考生可能以相关、相似或相反的两句来构思立意。如果以某两句为主,把相关的第三句加进去,立意的高度会更与众不同。
三、综合提出中心论点。仅仅将有关的一到两句找出来,找到其关联的点,还不能“立意”。要综合其内涵与外延,针对个人或社会,提出一个基本的看法,即站在这几个名人的肩膀上去审视人生或社会。从逻辑上,一到两句则名言之间有“主次共建、相辅相成、正反对照、互为补充、条件因果、相互转化”等重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