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住处的窑洞里,与黄炎培进行了关于“历史周期率”的谈话,成为党史国史上著名的“窑洞对”。
黄炎培坦诚地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大凡初起之时,都是艰难困苦,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力求从万死中求得一生,因而无不显得生气勃勃、气象一新。及至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情性发作,由少数演变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也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
毛泽东非常认同:正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富贵不佐三代”,也包含了先生你讲的这些道理。
多年后,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再谈“窑洞对”时说: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
上述材料会启发当代青年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此题关注宏大主题,延续了2021年高考作文“文化自信”这一思路,从“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青年的启示入手,在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等方面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
材料围绕党史上著名的“窑洞对”展开。黄炎培的谈话中心是《左传》名言“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意思是他们兴盛时生机勃勃,势不可挡,灭亡时也很迅速,突如其来。后边是对“兴勃亡忽”阐释。毛泽东引用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富贵不佐三代”也包含着黄炎培同样的道理。习近平的“自我革命”则是解决“兴勃亡忽”历史周期律的方法。
材料启发当代青年怎样的思考,不仅仅是国家的兴亡这一历史周期律,同样也适合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一个政党
凡围绕或关联“兴与亡”立意的均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举例:
兴勃亡忽
善始而慎终
莫恃先泽,先泽永在
自我革命,永葆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