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叫“卷柏”的植物,它的奇特在于,它会“行走”。当它感受到水分不充足的时候,就会把根拔出来,卷成一个圆球。由于体轻,风会把它吹走,当遇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它会迅速地把根扎下去,暂时安居下来。
一位植物学家做了个实验,将卷柏周围用挡板围住。于是,当卷柏又“行走”时,被挡板阻挡,它只好又回到原地。如此几次之后,卷柏认清了这个事实,也就在原地扎根了,再也不“行走”了。它打定了心思不走,便将根深深扎进土壤里,长得比任何一段时间都要好。
对于以上材料,你怎么看?请结合内容及含意,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明确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
一要读懂“材料”。
这是一则相对传统的寓意型材料作文,侧重对材料的准确解读,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乃至主旨,并由此立意、构思、行文。换言之,材料只是提取观点、确立主旨的依据,只要扣住你所提炼出的观点写作就被视为符合题意或切合题意。比较而言。它与情景式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这种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相对比较宽泛,限制性不强,强调“形似”,而情景式任务驱动型作文往往更强调“就事论事”,偏重“形似”且“神似”。
首先,就本则作文试题而言,从照题目要求出发,如果立片言以居要,蔽之以一字,那就是“变”:
第一自然段是卷柏“自身寻求变”。对当下状况(“水分不充足”)的不满、离弃抑或是逃避实际上就是对新现状(“水分充足”)的渴求、奢望和追寻。由此可以命意:不受羁绊,自由追求。
第二自然段是“外力强制变”。这个外力就是“挡板”。而第二自然段比第一自然段,无论在分量、比重,还是在终极性结果方面都显得重要许多。若再对第二自然段进行细致分析,则可概括为“五变”,依次为“环境变”(“一位植物学家做了个实验,将卷柏周围用挡板围住”)、“行为变”(“当卷柏又‘行走’时,被挡板阻挡,它只好又回到原地”)、“思想变”(“卷柏认清了这个事实”)、“习性变”(“便将根深深地扎进土壤里”)、“效果变”(“长得比任何一段时间都要好”)。由此可以命意:把心摆正,让心安定,才能更好生长。
其次,综合整个材料,采用由果溯因的方法,不难找到稳妥的立意角度:
1.与其逃避环境不如改变自我。
2.置之死地而后生。
最后,应该看到,材料的倾向性还是比较明显的。围绕“行走”,第一段强调“行走”,跟着“感觉”随意走,其结果是“暂时安居下来”;第二段则是“打定了心思”“不‘行走’”,其结果则是“长得比任何一段时间都要好”。——材料用意是不是已经明确了?
二要明白“要求”。
这里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界定了你阐述看法的对象或范围,即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且用“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再次强调材料的价值,换言之,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就是离题至少是偏题;二是要求“选好角度”,意即角度很多,但有优劣之分,需要你做出明确的选择方可。其他常规要求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