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辞:来都来了、都不容易、都是朋友

2021-11-08 21:11超越网

写作。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辞:来都来了、都不容易、都是朋友、是个孩子、多大点事、大过年的、给个面子、为了你好……类似的说辞被戏称为“中国式原谅”。有人觉得理当如此,有人却不以为然。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则思辨类材料作文,围绕“中国式原谅”审题立意。材料首先给出了一些“中国式原谅”的具体说辞,这些说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可以说耳熟能详。然后给出了对“中国式原谅”的两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理当如此”,有人却“不以为然”。题目要求考生针对这种现象谈自己的看法。
分析“中国式原谅”的内涵,我们发现大部分的中国式原谅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你也没损失什么”,比如“来都来了“是个孩子”这类的说法;或者是持“功过相抵”的看法,比如“人都死了”这样的。
但是,别人有没有损失什么,不是你一个看客能够明白的,而且“功过相抵”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中国式原谅”的思想根源,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善良”,来自于中国人“息事宁人”的小农思想,但是如果善良和宽容变得无底线就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伪善”。
对于一些无关原则的小事,无论是我们自己选择宽容,还是劝别人选择宽容,都无伤大雅,还能体现我们心胸宽广,不斤斤计较。但是,并非所有的事都能“中国式原谅”,也不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让别人“中国式原谅”。宽容本无错,但宽容并不等于“放纵”,只要越过了社会规则、超过了道德底线,就会扭曲、变形、腐败、变质,甚至发生病变,就成了“宽容病”,令人生厌,也让人生畏。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人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也在不断提高。我们需要宽容,但不是无原则的宽容和漠视,这样会让人们和社会变得麻木。有些错事一旦发生,不能让“中国式的宽容”贻误战机,该较真的时候就较真,把错误扼杀在摇篮中。

参考立意:
1.“中国式原谅”要不得。
2.别让“中国式原谅”道德绑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