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针对青少年实际阅读情况展开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小

2021-05-08 15:20超越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针对青少年实际阅读情况展开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生阔读时间有限;阅读兴趣不足;读物多局限为《课程标准》推荐书目;读物选择“应试化”;数字阅读模式不被学校接受。
这些现象引起了大家的美注与热议。
对此,你有什么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联系自己的实际,选择下面的个任务完成写作。
任务一:就其中一些现象为校刊专栏写一则评论;
任务二:就其中一些现象给家长写一封信,表明你的观点
任务三:给老师写建议书,帮助老师解决阅读的实际问题;
任务四:向全体同学写倡议书,号召大家树立正确的阅读观;
任务五:向当地晚报“周末漫谈”版投稿,阐明阅读的意义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资料
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生阅读时间有限,阅读兴趣不足,读物多局限为课标推荐书目。课标推荐书目缺少分级分类,存在与考试挂钩、读物选择“应试化”等现象。课题组建议应加强读物分级分类指导,拓展学生阅读兴趣;规范出版市场,鼓励经典及优秀原创作品;建立电子读物准入机制,多媒介融合提升阅读体验,引导学生享受阅读,回归阅读本身意义。
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生读物管理的建议

(一) 加强读物分级分类指导,拓展学生阅读兴趣

部编本教材提出了“大语文”的概念,并不断强调语文和阅读的重要性,这固然有助于学生对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视,但与此同时也需要警惕为了考试而阅读,将兴趣变为“应试”的现象。课题组建议,在对学生阅读学习成果的评价中,应多注重对书籍的理解、体会、感悟和分享,避免对具体情节的机械性考核;同时建议明确课标推荐书目的功能,课内培养阅读能力,课外拓展阅读兴趣;拓展并定期更新《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增加文学类之外书籍的比重,或单独设立不同类别推荐目录;委托专业机构进行阅读分级测评研究,进一步拓展、甄选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纸质和电子读物,帮助其选择。

(二)规范出版市场,鼓励经典及优秀原创作品

当前市场上针对中小学生的图书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但学校、家长和学生往往感到无从判断质量优劣、难以选择。课题组建议多部门联合发力,首先在出版环节把好青少年图书质量关:第一,做好青少年出版物监管工作,防止不良价值观书籍进入市场;第二,规范出版行为,不可随意标注“指定读物”“必读书目”等具有误导性的用语;第三,鼓励出版社策划高质量、高水平的经典读物,杜绝低端重复。

其次,抓好青少年读物的原创工作,借鉴国际“安徒生奖”,设立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儿童文学奖”,扶持、鼓励优秀的国内儿童文学作家。打造本土优质原创精品,源源不断地推出贴近青少年实际生活、了解青少年所思所想、受到青少年欢迎的书籍。通过有品质有趣味的读物吸引青少年、激发阅读兴趣,同时帮助青少年通过读物了解、习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建立电子读物准入机制,多媒介融合提升阅读体验

有研究者利用2018年PISA数据对我国学生阅读素养进行分析发现,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其关键在于结合学生背景特征制定多样化的阅读能力培养方案和提升策略。在数字阅读已发展成为必然的今天,课题组建议有的放矢,在做好电子读物的准入与监管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电子读物动态丰富、交互性强的特点,激发中小学生阅读兴趣。学校应鼓励教师进行创新阅读课程设计,融合混合学习、泛在学习理念,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不同媒介带来的多元阅读体验,进一步探索电子读物交互体验的场景化应用,可尝试与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合作,将优秀的作品通过立体、丰富、多样的方式呈现给中小学生,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多媒体工具进行阅读。

(四)家校社合作,引导学生享受阅读,回归阅读本身意义

青少年阅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与社会良好阅读氛围的浸染。课题组建议学校可与家委会合作,成立青少年读物推荐小组,定期开展老师家长联合读书、荐书与书籍分享活动,一方面及时了解青少年读物内容,结合青少年兴趣甄选出有益、有趣的课外读物,丰富、引导青少年选择;另一方面鼓励家长从自身做起,努力提升阅读品位、培养家庭阅读习惯、创设良好阅读氛围。鼓励学校、家长充分联动社会资源,组织“读书节”“分享会”等相关阅读活动,将阅读习惯的养成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社区,以社区为辐射中心营造“书香社会”的良好阅读氛围,让学生在纯粹的阅读体验中领略“阅读之美”,充分享受阅读乐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