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前不久,一则几经反转的新闻事件引起广泛关注,一位79岁的老人跌坐在一辆玩具汽车前,被网

2019-03-07 22:26超越网

前不久,一则几经反转的新闻事件引起广泛关注,一位79岁的老人跌坐在一辆玩具汽车前,被网民、媒体定义为“碰瓷新高度”,招来骂声一片,然而,真相却与传言截然相反,大妈的确被玩具车撞倒受伤,也被孩子家长及时送列医院,非但没有敲诈勒索,而且婉拒了对方更多的赔偿。真相曝光后,网友和媒体纷纷致歉,一位记者坦言:他乍看网传视频时想当然地认为老人在碰瓷,完全忘掉了新闻人应该先问真相再断是非,事后很是惭愧。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是“几经反转的新闻事件”,讲述一位79岁的老人跌坐在一辆玩具汽车前,被网民、媒体定义为“碰瓷新高度”,招来骂声一片。而真相曝光后,网友和媒体纷纷致歉,还有一位记者也对此事表达歉意。作文时,文章应该围绕“几经反转的新闻事件”展开,从材料上看可以选两角度切入:(1)记者(媒体)的角度;(2)网民的角度。重点放在“为什么”或“怎么样”,可以两者兼顾有所侧重,适当联系其他相似现象。
一、为什么会有新闻反转事件发生?
从媒体角度:(1)媒体人对事件不加调查,人云亦云,丧失了求真务实的责任感;(2)媒体人一味追求利益,一味追求吸引眼球。
从网民角度:(1)不善辨别,一味盲从;(2)好奇心强,喜欢猎奇;(3)喜欢人云亦云,妄加评论,大发“善心”。
从国家角度:(1)监管机制不健全,对网络传媒缺乏强有力的监督;(2)对随意发表言论者没有惩处措施;(3)有时,相关部门没有第一时间公布真相,让人妄加揣测。
二、后果:(1)使事情真相扑朔迷离,让民众不知该相信哪种说法;(2)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大大降低,让民众不再相信国内报道,外国言论或趁虚而入。(3)触碰民众敏感的道德神经,引发道德危机;(4)引发的“网络暴力”或给当事人带来身心伤害。
三、解决方案:(1)媒体人坚守职业道德,秉持“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2)民众保持理性,不盲从,不“先入为主”,不明真相不妄加评论;(3)国家加强监管,有关部门及时发布事件真相。


新闻反转后丧失的是什么?
21日8时许,在重庆巫山县中心市场,一小女孩的玩具车刮到了78岁的老人,大妈倒地不起。这一事件的视频被传到网络上顿时引发一片热议,各媒介用夺人眼球的标题来展现此事件:无证“女司机”,“豪车”撞上大妈;应该告这小朋友无牌无证危险行驶;遥控玩具车以后也得装行车记录仪等。总之,大部分舆论导向在于指责老人为老不尊,“碰瓷”到驾驶玩具车的小朋友身上。
但是在24日事件发生了反转,深圳商报报道女孩父母将老人送医检查,确诊桡骨骨折,并非网友所说的“碰瓷”。当女孩家属提出找护工护理,却被老人婉拒,称可以自己照顾就好。目前,老人正在医院接受治疗,还拒收对方的经济方面的补偿。
这次“碰瓷”风波中的老人,不仅身体上受到伤害,在舆论的导向中也一次次被推向风口浪尖,笔者认为看到这些报道后的她也许会成为这次事件最大的受害者。某些网络媒体为增加阅读量,在视频上传的第一时间不事实求证就发表类似“碰瓷新高度”为名的文章,还郑重其事的分析了社会上老人“碰瓷”现象的“泛滥”。加之前些日子中国老人在日本碰瓷的凤凰网独家报道,随着事件的发酵,一步步演变成独家“打脸”的事件亦然。这些实例告诉我们,当事件还有诸多疑点的时候,尤其不应该过早的定下结论,避免类似新闻事件的反转,才是新闻媒体最先应该做到的第一步。
即使这些新闻最终被反转,真相大白,但事件造成的恶劣影响却难以消除,尤其是涉及到国家间的新闻关乎国家形象。而且这些假新闻虚假传言大多有上万条的转发及义愤填膺的评论,但辟谣信息却大多无人问津。这也与新闻媒体前后的宣传有关。事前不加核实却吸人眼球的传闻火爆宣传,事后阅读量寥寥无几的“打脸”辟谣,无疑会损伤的媒体的公信力与中国人在国际中树立的形象。
媒体遇到报道老人“碰瓷”的事件时,立刻给他们贴上了“素质差”、“扶不起”的标签。在这类无论真假的事件“心理暗示”下,大家对中国老人的印象一定程度上便会被引导到负面,再次遇到相似事件判断就会变得不客观。而媒体给事件贴的标签,一次次被事实真相“撕下”后,那离媒体公信力彻底丧失的那一天也不远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