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7岁的马克思写到: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如果内心深处的声音认为这个目标是伟大的,那他实际上也是伟大的。但是,这声音很容易被淹没;我们内心深处的声音可能须臾而生,同样可能须臾而逝。因此,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我们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
同学们,当你做目标选择的时候是否也曾有过马克思这样认真的考虑?请以高一学生小华的身份给自己的父母、老师或者已结束高考的某位高三学长写一封信,体现你对学习、生活或职业等目标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主标题自拟,副标题为“致父母的一封信”、“致老师的一封信”或“致高三学长的一封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引用即将高中毕业的马克思对青年人选择职业进行自我价值考量的论述文字,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是青年人对内心深处所选目标(主要是职业目标)的坚定态度与价值认同。第二层通过“但是”来说明青年人自我坚信的目标和职业选择往往会动摇,会在短期内产生变化。第三层用“因此”和问句来总结和提醒即将毕业的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应采取的态度——反思职业选择的内驱力和警惕职业选择的迷惑性。
第二部分由材料中马克思对青年人职业选择的思考拓展到当下高中生对自我选择的思考。通过情境和任务引导学生在对生活、学习以及职业等方面的目标选择时表达自己的感悟或思考。可以是感性的体悟,也可以是理性的思考。给定了写作的任务和对象。写作任务是“写一封信”,写作对象是“父母”“老师”或“已结束高考即将毕业的高三学长”。
特定的任务和对象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要考虑“信”的文体特点,以及针对特定对象与身份所使用的对话形式。
第三部分是写作要求。必须使用主标题加副标题的形式,副标题明确写作对象。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包括所在学校的具体信息,家人、老师以及学长的姓名等相关具体信息,结尾以“小华”署名。
任务要求中有对话题的限定,即文章要围绕“青年目标选择”发表看法。这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指令,写作时可大可小,小到具体的职业选择,大到职业选择的方法、原则。不论大小,“各言其志”则可,切忌目的不明、方向不清。写作时要借助材料分析,找到切合自身的言说角度,逻辑自洽地表达看法,完成和父母或同学的交流任务。
同时,写作主体是即将中学毕业的学生。写作的对象是学长、老师或父母(二者是影响个体职业选择最大的可能性因素)。写作的目的是基于自身对社会人生的认知来思考问题,交流看法。写作时可以把自己对目标选择的思考提供给他人,也可以回应他人的想法进行沟通,但要注意写给学长、老师和写给父母的对象差别所带来的表达差异,即注意表达者的身份。
立意:
1.青年要有担当意识,以责任为目标。
2.完善自我目标,助力中国梦。
3.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4.我们一定要做个有目标有价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