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上海到北京,坐高铁需要6个小时,花费500元左右;坐飞机只需两个半小时,打折机票不到500元。然而,上海大二学生唐同学却选了更加漫长的道路。他用了6天时间来规划。又坐了54辆公交车,经过129个站点。全程1810公里,耗时6天5夜,花了381元车费,才从上海到达北京。一路上屁股酸痛,拖鞋也快烂了,真是“又挤,又慢,又麻烦”。但他一点也不后悔,他说,这可以感受国家之大,区域之丰富……这些都是无法从教科书中得到的。他又反对那些鄙视和排斥公交车的言论,他希望自己“脚多沾一点地”,而这趟“公交之旅”让他看到了无数人真实的生活。
唐同学的经历和观念引发了青年群体的热议。为了让更多同学参与对此事的讨论,校刊“自由谈”栏目确定了三个话题进行征稿,分别是:
①快时代何妨慢慢走;
②无字书更胜有字书;
③小我如何变成大我。
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投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题真实情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上海大二学生唐同学选择坐公交从上海到达北京的公交之旅的经历、感受;其二,唐同学反对那些鄙视和排斥公交车的言论以及希望自己“脚多沾一点地”的观念;其三,唐同学的经历和观念引发了青年学生的热议。这一真实情境,是考生思考与写作的起点。
“为了让更多同学参与对此事的讨论”,“此事”便是指唐同学“公交之旅”一事,考生要针对“此事”进行讨论;讨论语境之下,文体以议论文为宜;既是校刊征稿,考生的写作对象便是本校同学,考生有对象意识,“校刊‘自由谈’栏目确定了三个话题进行征稿”“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投稿”,限定考生写作不能随意漫谈,要从“①快时代何妨慢慢走;②无字书更胜有字书;③小我如何变成大我”三个话题中选择其中一个话题进行写作。
从材料的陈述中可以捕捉到命题人是肯定唐同学的公交之旅的。比如“可以感受国家之大,区域之丰富……这些都是无法从教科书中得到的”,再如“他希望自己‘脚多沾一点地’,而这趟‘公交之旅’让他看到了无数人真实的生活”。从“快时代何妨慢慢走;无字书更胜有字书;小我如何变成大我”三个话题也可推知,题目是肯定唐同学的行为的。所以考生不能否定唐同学的做法。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快时代何妨慢慢走。
2.无字书更胜有字书。
3.小我如何变成大我。
4.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
5.慢慢走,欣赏美丽中国。
6.慢慢走,感受真实生活。
……
偏题立意:
1.公交之旅。(只抓住材料的个别语句,未完整把握题目的意思,不符合题意。)
2.我看唐同学的公交之旅。(没有扣住题目中限定的话题,偏离题意。)
……
快时代何妨慢慢走
上海大二学生唐同学用6天时间来规划公交线路,然后又坐了54辆公交车,经过129个站点。全程1810公里,耗时6天5夜,从上海到达北京。一路上屁股酸痛,拖鞋也快烂了,真是“又挤,又慢,又麻烦”。但他在“公交之旅”中感受了国家之大、区域之丰富……也看到了无数人真实的生活。
或许,很多同学会质疑,这样旅行有意义吗?从上海到北京,坐高铁需要6个小时,花费500元左右;坐飞机只需两个半小时,打折机票不到500元。唐同学的六天五夜花了381元车费,不利用便捷的交通工具,却要自找麻烦,自讨苦吃,何必呢?不错,这是艰难的旅行,唐同学也吃了很多苦,但他体验到“行万里路”的真实滋味,这些都是无法从教科书中得到的,也正是我们缺失的体验。
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不妨像唐同学这样慢慢走,去感受真实的生活。
唐同学感受到了真实的生活,也学到了很多,获得了成长,而这就是得益于慢慢走。2019高考结束后的第四天,山西朔州城区一中633班班主任、地理老师兰会云带着11名高中毕业生历经17天途经5省,骑行1800多公里从朔州去到上海。这一路的骑行是难得的成长历程,学生们不仅有知识的收获,更学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真可谓是一场特殊而有意义的成人礼。在网络极其发达的当下,虽然可以秀才不出门,日行八万里,但对世界的认知光靠网络是不够的。只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们才能不断成长。
快时代,我们也需要“慢”的情怀,在“慢”中感受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享受着国家发展的成果。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日新月异,我们也努力适应并跟上时代的节奏,慢慢地,我们只关注速度,关注效率,选择性地忽视了真实的生活,于是我们好像生活在浮云之上,有知识也缺失了那么一些地气。生活应该是真实的,应该多一些真切的感受,见证生活的美好。就像唐同学在旅行中感受到国家之大、区域之丰富。如果他选择坐高铁或飞机,可以看到美,但这种美往往是过眼云烟,不可能触动心灵,也就不可能感触深刻。所以,慢慢走,才能深入体味生活中的美,获得美的享受。
慢慢走,欣赏啊,品味生活的美好,从而获得别样的成长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