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 公交车上,一大妈让小伙子为抱小孩的妇女让座,小伙子说工作太累,拒绝了。大妈拿出手机拍小伙儿,说要将其发到公众号上惩戒他。小伙子抢手机,双方发生纠纷。
场景二 大街上,一个年轻乞丐乞讨,一个小伙子给他一元钱要走,乞丐说:大哥,你是好人,一块钱能干什么啊?把那张十块的给我吧。小伙子转身拿回刚才给的一元钱。
场景三 一个孩子拿石子在一辆汽车上划来划去。车主看到了,告诉孩子的妈妈。孩子的妈妈说:我没看到啊!你怎么和孩子一般见识啊?有没有素质啊你?两人发生了口角。
对于上述事情,你怎么看,表明你的态度,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阐述你的看法。
【审题立意】该题为多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并概括三则材料。材料一:地铁让座事件。材料二:年轻乞丐乞讨。材料三:小孩划车事件。寻常人、身边事但揭示一个道理。其次,综合材料,寻找共同点。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没有义务去做好事但却粗暴地要求去做好事,构成“道德绑架。”最后,留意命题人的情感倾向。从三则材料的性质看,命题人明确的感情倾向是:反对道德绑架。
【常见思路】1.引述材料,简要分析,精要提出观点,或论题。(提出问题——是什么?)
2.分层次摆现象,树观点细评析,挖根源谈危害。(分析问题——为什么?)
3.明做法,深呼吁;扣中心,升深化,展望未来。(解决问题——怎么办?)
维护公德,拒绝“绑架”
①社会公德是生活中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必备条件,任何人都必须遵守,社会才能有章可循,和谐美好。但公交车上发生的强行“让座”事件,做好事被人强迫,自家东西被人损坏还受到指责……我认为,大家应做的是维护社会公德,拒绝被道德“绑架”。
②学会拒绝道德绑架的让座行为。大妈看见抱小孩妇女上车后,强迫邻座小伙让座,小伙工作一天,疲惫中拒绝了。大妈竞拿出手机拍,扬言要公布网上,引起纠纷。在我看来,这是道德绑架。小伙子累一天,如果他不那么累,或许主动让座,就算不让,也不能强迫。反观大妈的做法实在过分,让座是人情是觉悟。如果想做好事,应从自身做起,凭什么强迫他人?《论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提高文明素养,从自身做起,强迫“绑架”,也是一种侵害他人的行为。
③自食其力,莫让爱心变味道。一位小伙子给乞丐一元钱,而乞丐却得寸进尺,最后分文结无。如果人家想帮你,不管多少都是爱,何必斤斤计较?你想帮助别人,被帮助者嫌少,反而说你不通人情,这种变味的爱心令施救者尴尬而心寒。再说,年轻力壮却沿街乞讨,过着钱来伸手的生活,有什么脸面嫌弃钱少?有本事自己去挣,凭什么剥削绑架他人,伤害慈爱之心?久之,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反而得不到救助,因变味的慈爱与施舍,必然导致反感而人性冷漠,我建议,对乞讨也要打假,迎接善良与爱心的回归。
④应尽责任与义务,莫拿道德挡箭牌。孩子在无人看管下,拿起石子划路边车子,车主找到孩子监护人,却被人说和孩子一般见识没素质,试问这样不讲理的家长,谁遇到都倒霉。怎一个“倒霉”了得?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管教子女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为孩子将来负责,就应严格管束,教育他们懂礼守规,而不放纵做错事为之开脱,李某某十年大狱,父母没有责任吗?《三字经》云:“养不教,父之过。”父母真为孩子着想,就不要拿道德挡箭开脱。为小树遮风挡雨的同时,还要修剪,阻止旁枝斜逸,才能长成参天栋梁。
⑤世界需要奉献爱心,但不是强迫。每个人都应讲道理,用道德去约束自己,影响他人,但不能“绑架”爱心谋取私利。请求别人施爱心,学会感恩;帮助他人不需条件和理由;换位思考,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每个人都应提升素养和觉悟,从我做起,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自觉地维护和谐氛围,打破绑架的畸形魔咒。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美好。
⑥我想说,如果你受到别人的帮助,不管大小都要感谢;相反,不要因别人没帮助你而憎恨,因为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人人都有公德心,世界变得更美好。
点评与升格:一是原文题目《人人都要有社会公德心》虽然扣题,但不精准,改为《维护公德,拒绝“绑架”》就更加鲜明准确;二是原文每段直接引述材料,然后点评,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议论文,每段必须有分论点围绕总论点展开,才能够观点鲜明,分层次论述;三是原文的语言以评析为主,没意问题;问题是有些啰嗦,不够精炼;四是原文结尾部分重申观点,提出看法,说理实在,紧扣中心,起到了升华和深化中心的效果。
公交让座,到底是让的什么?
坐公交车免不了会经常给别人让座,前提是老弱病残。随着让座的次数增多,发现结果大多都被转让了。据近十次的统计,有七次是老人转让给孙子坐,有三次那孙子精神十足的在凳子上爬上爬下,老人在旁边看的眉开眼笑,这时候我还真有点后悔让了这个座。老年人心疼孙子完全可以和孙子一起坐,你让给孙子自己站在那里,然后又有人来给你让座,人家让座的人辛苦工作一天,多么想坐下来放松一下疲惫的身体,老人你既然自己站的起让给孙子坐,又何必还要接受另一个座位呢?
不久前,在上海地铁上也发生了这么一段因为让座引起的争分:一年轻男子以上班太累为由,拒绝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随后,该男子回应称,原本是想让座的,但乘客再三指责让他很气愤,因此赌气不让。对此网友看法不一,正方认为,小伙子理应给抱幼儿的妇女让座。反方则表示,上班族也很累,不应把“让座”当成一种道德绑架。
而早在2010年,四川就曾发生一起公众事件:让座门。2010年9月16日,网名为"华表木"的网友发帖讲述,49路公交车上,一老人跟一青年女子抢座位,女子先坐到,老人就坐上美女大腿!"人家美女可是穿的短裙哦!美女喊他起来让他坐,但老头就是不起来,其实老头才63岁,看起来一点都不衰老啊!""华表木"称,后来在众人谴责下,老人终于站了起来,青年女子才有机会让座。让座后,老人依然说个不停,青年女子就说老人"老怪物"。女的说了这句话,老头突然站起来,一耳光扇在女的脸上!女的就哭了。
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为妇孺老弱“让座”,原本是一件非常美好而单纯的事情,但在时下中国,它似乎又极易招惹各种麻烦、上演各种中国式“让座”纠纷,事情究竟何以至此,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在静静看来,公共场所让座,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让出一个座位而已。事实上,我们让出的是一份对长者的尊重、对幼小的帮扶、对病者的疼惜、对所有应当受到照顾的人的怜爱。而在有些时候,其实我们自己本身也是应当要受到照顾的,这个时候,我们让出来的不是座位,是一份不甘与失望。
静静始终认为:让座,是情分;不让,是本分。既然选择让座,那你要表达的扶持已经尽到,别人怎么安排也就是别人的事。如本文中老人把座位给自己孙子坐的情况,孩子也是需要扶持的,老人心疼自己家孩子是没有错的。
选择不让座,也是可以理解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况,未必就一定要把座位让给别人。尊老爱幼锄强扶弱,这些只是道德的标榜,不是法律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