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三学生李行每天把身患肌无力的好友背上教学楼。同学们认为大家可以轮流背,不能辛苦了他一个人;父母劝他做好事应该有度,因为毕竟高三了。李行说:“我们是好朋友,背得动,就我来背吧。”后来,媒体来了,荣誉来了,赞美堆成了山,他不敢请假不敢犯错,不再感到快乐,同学们也觉得他不再可亲。他陷入了纠结之中。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请以高三学生赵乐之的身份,给李行写一封信,帮助他走出困境。
②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情,你有什么样的体验和看法?请写一篇评论。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讲述李行做好事陷入“尴尬境地”的事件,曾经是快乐地帮助他人,现在由于媒体、荣誉、赞美而感受到压力,变得不快乐了。在这个事件中,涉及多方关系,一、李行和患病同学——好朋友;助人与被助。二、李行和其他同学——被建议者和建议者;被感觉者和感觉者。三、李行和父母——被劝说者和劝说者;被担忧者和担忧者。李行既是整个事件的主动者,也是被动者,他的思想、情感和行动影响并决定着事件的结局。
我们可以从不同人物角度分析这个事件。从李行角度,帮助患病同学的原因:关系亲密,是好朋友;力所能及,背得动。可见,李行的行为是自然的,符合人之常情,没有功利性。变得“不快乐”的原因:被过度关注,“媒体来了,荣誉来了,赞美堆成了山”,发乎情性自然的“助人为乐”有被道德绑架的风险;自我要求提高,“不敢请假不敢犯错”,刻意做与“赞美”相匹配的完美的人,让自己的行为变得不自然。从其他同学角度,建议李行的原因:出于关爱,“不能辛苦了他一个人”;可以合作,大家轮流背。对李行的感觉发生变化的原因:相处体验,李行由自然变得刻意。从父母角度。劝说李行的原因:出于对孩子的担忧,怕影响学业,“毕竟高三了”;出于成年人的理性,“做好事应该有度”。根据以上分析,李行的“纠结”是材料的关键点。他开始是自然且坚定的助人为乐者,同学的建议和父母的劝说未能动摇其助人的决心。他变为“纠结者”的原因复杂:“媒体来了,荣誉来了,赞美堆成了山”,这是重要的外因;对同学、父母的建议缺乏全面思考和合理接受的意识,对助人为乐的行为缺乏更理性的认知,对来自外界的评价缺乏自我解绑的意识和能力,囿于“聚光灯效应”,甚至自我绑架等,这些是重要的内因。
任务①:请以高三学生赵乐之的身份,给李行写一封信,帮助他走出困境。李行的困境主要是:继续帮助患病同学,可能会让自己不快乐;不再帮助,或许会被质疑助人为乐的动机。怎样才能让李行摆脱困境?可以帮助其正确、全面认识困境产生的原因,从而引导其提升对助人为乐行为的认知水平,给出对抗外界干扰的方法等。写作时应把握“高三学生”身份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注意语气和分寸。文体是书信,应注意交流的语气,以及开头、落款等格式。
任务②: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情,你有什么样的体验和看法?请写一篇评论。“这样的事情”,提示考生分析材料事件的本质及特征,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你有什么样的体验和看法”,提示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体验发表独立见解。文体是“评论”,可在对材料整体思考的基础上,从李行的表现以及家长、其他同学、媒体等角度进行“评价”,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从媒体角度,如“营造健康舆论环境,让美德之树常青”“与其‘捧杀’,不如‘静观’”“与其助推私欲,不如成人之德”等。从李行角度,如“合理考虑他人建议,从情走向理”等。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莫让“评价”成“绑架”。接下来分析原因,堆叠如山的荣誉和赞美让人“骑虎难下”,以至丧失了善行本身的纯净,使行善者变得痛苦与纠结。再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从个人角度而言,应该坚持我就是我,无论外在评价如何,我只愿无愧于自己的灵魂就行;同时从媒体角度而言,初衷是为了宣扬善行,然而没有激发更多的善,反而让行善之人苦不堪言,媒体工作者当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宣扬。
立意:
1.莫让评价成“绑架”。
2.让行善更有温度。
3.别让行善有负担。
4.调整自己,轻松生活。
5.行善为大道,信安何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