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一个人迷路后,多半有三种可能,一是寻找引路人,二是寻找同样迷了路的人,三是寻找自己

2020-04-06 16:45超越网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个人迷路后,多半有三种可能,一是寻找引路人,二是寻找同样迷了路的人,三是寻找自己。

试题分析: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所给材料:一个人迷路后,多半有三种可能,一是寻找引路人,二是寻找同样迷了路的人,三是寻找自己。材料的关键词是“迷路”。写作要求:当你迷路后,会如何去做呢?考生不管选择怎样的方式对待“迷路”,都必须结合自身的经历感受,同时应立足迷路后的选择,不能忽“迷路”这一大前提而单纯谈寻找自我或追寻理想等。“迷路”这一前提决定了命题具有前后对比性,考生可就这三种选择进行立意。
角度一:生活中即使迷失了道路,我们也需要积极寻找理想的明灯。可以赞美在迷茫中勇于寻找人生方向的人,可以肯定正确的引路人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另外,也可以反对迷失方向后的盲目行动,在这一方向可以探究盲目的原因,如内心对迷途的恐惧,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等。
角度二:与其盲目相信引导者不如与同样迷路的人一起找寻出路。迷途的共同经历更能相互理解对回归征途的强烈念想。同时,共同的经历又会让彼此相互体恤,变得更加信任,共同走出人生的迷雾。
角度三:强调寻找自我比受他人的引导或同他人一起寻找对我们更有价值。因为路是自己走失的,别人的引导会让自己缺乏深切的体悟,同他人一起寻找会多少受他人影响而缺少主见,所以只有自己才是自己人生道路上最可靠的引路人兼同行者。


做自己的摆渡人
近日,一部名为《摆渡人》的电影正在热播,仅是咀嚼这名字,便觉回味无穷。
人生无疑会遇到许多迷津,是与同样陷入迷津的人一样束手等待摆渡人前来渡你,还是自己扎个木筏,做自己的摆渡人?
我更愿意做自己的摆渡人。
因为人一生在很多时候是孤独的,尤其是在坠入谷底、陷入迷茫时,更是只觉“茫茫天地间,余舟一芥,无边无际无着落”。
被贬至黄州的苏轼就陷入了这么一个境地。从前的自己才高八斗,不可一世,是众人目光的焦点;而今的自己,一朝被诬,身陷囹圄,亲朋无一字,回顾心茫然。他也曾想要人指引他,也曾寄信给同病相怜的友人以求安慰,可这显然都无用处。几经风雨,他终于平静下来,沉心一处,反思自我,通览儒、道、释三学,并从中寻找全新的价值观,终于“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他扎出了属于自己的木筏,悠然驶出人生迷津,也驶出了心灵的迷津。
正是这样,只有做自己的摆渡人,才能让自己免于陷入焦灼的等待和无尽的苦闷之中,收获坦然的心境。
而今,许多人似乎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成功学类书籍淹没了一个个企图从他人的成功之路上获得前进方向的年轻人。殊不知,别人扎出来的木筏,不是过大,就是过小,不一定适合你。更何况去过沙漠的人都知道,在沙漠中最忌讳踩着别人的脚印走,因为被踩过的沙子,往往更加松散难行。
由此看来,做自己的摆渡人不只重要,更是必要的。一个人总要成长,总要承担,踩着别人的脚印是不会成长起来、走向成熟的。
然而,要做出这么一个决定也着实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过人的胆识,不论迷津多深,也不惧落水;需要自信与智慧,相信自己的能力足以扎出一个能抵挡风浪的坚固的木筏;需要实战的毅力,无论过程多么艰险,也永不放弃。
“生命中所有的路口,绝不是尽头。”《摆渡人》主题曲中如是唱道。走吧,乘着自己的木筏,做自己的摆渡人,无惧迷茫,无惧风浪,渡过每一个迷津,让我们寻求自我,轻嗅彼岸的花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