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冬天,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风雨无虞的恒温空调房,温暖舒适的早晨被窝

2021-08-05 18:03超越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冬天,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风雨无虞的恒温空调房,温暖舒适的早晨被窝,最让人难以“割舍”。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告别最安全稳妥的地方,裹紧衣服走出去迎接温差的挑战。
近来流行“舒适区”概念,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某些心理状态、行为习惯或者生活方式会让人置身其中感到舒适,就像冬天的空调房和早起的被窝,让人不舍离去。但如果想得到人生更大的精进,就要不断地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看法?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本则材料第一段以生活中常见的“舒适区”现象为引子,引导人思考如何正确对待“舒适区”。从材料本身和命题指向看,此题的写作方向比较明显,核心观点应是:想得到人生更大的精进,就要不断地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分析和理解本则材料,首先要从关键词“舒适区”的内涵入手。“舒适区”常让人感到安全、稳妥和舒适,使人感到自己对事物强有力的掌控,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容易使人构建对自我的认知,肯定自身的能力,让人在放松的状态下学习和生活。其实这是不少人的生活状态,这次作文也是针对很多人害怕迎接挑战,不愿意突破自我而出的一道有很强启发性的作文试题。其次要能够剖析为什么“想得到人生更大的精进,就要不断地突破自己的“舒适区”。“轻车熟路”常意味着重复,不容易推陈出新;沉湎于“舒适区”里的四平八稳,可能扼杀生活的更多可能性。况且,有的“舒适区”(如满足现状的心理模式、“安乐窝“类的环境)缺乏长久驻足的价值,有的“舒适区”(如惯用的套路、一成不变的方法)缺乏长期重复的价值。因此,“想得到人生更大的精进,就要不断地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就是作文的中心立意。只有走出“舒适区”,挑战更多未知的领域,于未走过处开辟出新路,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获得人生更大的精进。当然,如果能写到人生努力的过程就是寻找和突破“舒适区”的过程,则立意更为辩证与深刻。。
参考立意
(1)走出“舒适区”,敢于挑战更多未知,成就更好的自己;
(2)走出“舒适区”需要有高远的志向和很大的勇气;
(3)人生努力的过程就是寻找和突破“舒适区”的过程。

走出舒适区
游客温暖善意的喂食,会让动物们最终丧失觅食能力;父母的万般宠爱,最终也会让孩子走向毁灭。说白了,爱他就不能让他太舒适。
人们总是喜欢用自己固有的方式表达爱,认为让对方开心快乐是爱,让对方舒适安稳是爱,孰不知太舒适的后果是伤害,是毁灭。当今社会上,不少父母已将这一错误行为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有关研究概括的“家庭教育四大误区”中,“温室误区”醒目地排在首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能离开家庭这个舒适的避风港,到社会上去接受锻炼,学会求生的本领。但不少家长却错误地让他们的孩子躺在舒适安详的摇篮里,导致孩子不懂展翅飞翔。
一时的宠爱并不是实质的爱,倘若真的爱他,就应该为他的将来考虑。有研究表明,中国小孩子的衣着远远厚于爷爷奶奶的,而日本幼儿园的孩子们,寒冬腊月也只穿一条短裤在园中跑步。这是因为中国的家长总为孩子的现在考虑,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日本的家长则为孩子的未来考虑得更多,他们注重孩子从小吃苦耐劳的能力,以便应对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事实证明,舒适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最终会丧失社会竞争能力,习惯于躺在舒适的摇篮里,一旦失去摇篮,便会狠狠地摔下一个大跟头。
苏格拉底曾说:“对子女供应多量财富而不注意增进他们品德的人,恰像那些把自己的马喂养得很好而从不训练它们成为有用之材的人一样。”真正的爱,是让他学会摆脱舒适的环境,学习谋生的手段,锤炼良好的品格,成为有用之材。《福尔斯》杂志封面上,穿戴考究、事业有成的父亲正将装满铁锯、扳手、锤子的工具箱交给他的小女儿,孩子尚未成年,还得举起双手接过箱子。《福布斯》杂志在对全美大企业总裁们调查后得出的印象是:现在的有钱人似乎更愿意给孩子们工具箱,而不是万贯家产,就像钢铁大王卡耐基把相当于现在35亿的财产捐给了教育事业,却只留给心爱的女儿十分之一的家产。他断言:把巨额金钱留给孩子们的父母最终将使孩子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枯萎。
与其给予他万贯家产,不如将工具箱交到他手中;与其让他沉浸在摇篮的醉梦里自我毁灭,不如让他尝点苦头,早日品到人生的滋味。总之,爱他,就不能让他太舒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