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材料一:近日有媒体报道,深圳大学给部分专业的学生家长寄了学生成绩单

2020-03-25 11:33超越网

材料一:
  近日有媒体报道,深圳大学给部分专业的学生家长寄了学生成绩单,快递含有所有学期的成绩单、绩点换算说明、《致家长一封信》以及辅导员、班主任联系方式。大学给学生家长寄成绩单,更多是出于部分大学生缺乏独立性、责任心的无奈之举。
  众所周知,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几乎所有学校都要求家长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有不少学校布置家长批改孩子作业。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早已习惯了一直被教师和家长规划与管理,没能培养起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读书是为父母读,一些父母也将孩子考上大学视为“脱离苦海”。如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倘若家长不继续盯着他们的学业成绩,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就进入放纵状态。一些学生对学校给家长寄成绩单感到“害怕”,就是放纵惯了,担心家长发现自己的成绩之差。
  既然学生感到害怕,学校也多会认为此举打到了大学生的“七寸”。然而,需要认识到,这仍然没有摆脱基础教育的管教模式。近年来,针对大学生出现的学业问题,有的大学采取高中管理模式﹣﹣统一上早晚自习、统一作息。但按照这种管理模式,大学生走出校园怎么办?他们总有一天要走向社会、独立生活。
  对于大学生缺乏独立性和责任心的问题,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必须反思。对于基础教育来说,不能再围绕升学而办学,只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不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忽视对学生成长十分重要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规划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少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不再有学习兴趣,不知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失去进一步奋斗的目标和动力;面对大学实行学分制教学而出现的大量自由时间,以及大学辅导员老师不再像高中那样事无巨细地管教,很多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值得欣喜的是,有关教育部门已经认识到,家长参与学生作业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叫停学校老师给家长布置作业。
  针对大学生的这种状况,大学应该首先重视对学生的适应教育,教育引导所有大学新生学会规划大学生活。在发达国家,大学新生入校后,高校都会有较长时间的适应教育,并且会安排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学生导师,每两周和学生一起交流讨论,以此让大学生找到目标,同时达到排解学生困惑的目的。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实际上,大学生也不希望大学生活过得浑浑噩噩,这与学校严格要求成绩的目标是一致的。《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一项调查显示,80.9%的学生支持大学“严出”,也就是支持学校提高对大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视程度。大学生不反对戴紧箍,反对的是瞎念紧箍咒。大学教育的真正价值和成绩、学位没有多大关系,关键在于自我觉醒。而这种觉醒,大学生必须自己悟出。回到深圳大学寄成绩单这件事,提升本科教育质量,考验的是学生素养和教育管理水平,这不是一件快递就能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中国新闻周刊》)

  材料三:
“严进严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所谓的“严出”,不仅要体现在对学分的严格要求上,还应体现在整个学生培养链条上。比如,严格考核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教学水平;不断优化大学课程,提升教学效率;严格把关学生实习的水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而如今许多高校的“严出”,只卡在考试严、学分严,其作用只是努力保证毕业门槛不降低。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严出”。
“严进严出”也是对中小学教育的一种提醒﹣﹣除了专注于学习,还要让学生提前关注大学,了解专业、职业,提前进行必要的人生规划,避免到了大学因为压力减小、没有目标而变得迷茫。
(摘编自《齐鲁晚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给学生家长寄成绩单,也是一种无奈之举,仍然没有摆脱基础教育的管教模式。
B.在基础教育阶段各方对学生成绩的过分关注,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性、责任心。
C.我国的基础教育并不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但已作出有效补救措施。
D.有关教育部门叫停学校老师给家长布置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大学给学生家长寄成绩单的事件,材料一主要剖析了校方的初衷。但对校方的这一做法并不赞同。
B.材料二通过引用调查数据证明大学生支持学校提高对大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认为寄成绩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问题。
C.材料三详细的说明了“严进严出”的具体内涵,指出考试严、学分严没有任何意义。
D.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可以看出,解决高等教育的问题还需要从基础教育和成年以后的发展方面综合考虑。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教育?”


(1)C.材料一中是“有关教育部门已经认识到”,并未提及“有效”。
(2)C.“考试严、学分严”,作用是努力保证毕业门槛不降低,原文是“而如今许多高校的‘严出’,只卡在考试严、学分严,其作用只是努力保证毕业门槛不降低。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严出’”。
(3)①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②重视对学生的适应教育;③激发学生的自我觉醒;④高校“严进严出”应成为常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