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受众作为中介,我们明显看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不同,后者读者的参与是在后期,也就是作者完成并与读者见面之后,当然,这中间也有作家依循所谓的“大众心理”和“市场”所做的揣测,但确定的是,读者并没有在写作过程之中现身,并改变其创作行程。这个意义上,传统写作可说是作家的独立创作,在现代社会主要是指文人独自创作,因此,文学的专有性、独尊性和不可重复性是其表征。但“网络文学”就不同。在“网文”发布的过程里,写手与读者是随时随地不可分的一体,没有读者,那这个“文”的命运基本就是消失。读者是跟随着写手的不断“更文”一起存在,如影随形。这样的读者也在不断演变,从普通读者,到粉丝,再到余兴未尽的同人创作、批评,就形成了与传统文人创作非常不同的读者。甚至可以说,“网文”世界的读者已经自成一格,是一个有共同趣味、共同追捧对象的群体或者部落。
因为读者的存在,改变了写作的环境。过去的创作是个人创作,因此是具有隐私性质的,有个人空间。但网文的写作方式和阅读机制,决定其写与看基本处于同一个时空之内,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存在,使“网文”处于共同创作的机制之中。而同时“在网”既是空间的,也是时间的,还是整个意识参与其中。网文正是在共空间的机制下产生的,即写什么的问题。由于写手与读者基本处于一个仿真的空间,甚至就可以被视作真实空间,在这里可以无话不谈,几乎没有什么禁忌。而“禁忌”却正是传统文学非常重要的一个表征。作者和作品都是独立的,在印刷时代处于“唯我独尊”的位置,因此,只能是作者说什么,我们看什么,由于看者与作者同时处于各自的“私空间”,看与写很难在一个线上,而大多数也是被牵着走。在这种情况下,隐私与禁忌也处于压制的状态。
传统作家的写作过程是属于自己,这大概是可以站得住脚的。因此,作品写成之后是否能够给自己带来荣誉,或者能否得到读者喜爱和批评家的关注,是处在不确定的状态,很难由自己掌握。也因此,这种“孤独写作”和“个体世界”成为传统作家为人称道的部分,是作家成为“精英”的主要原因。“网文”写手却一改这种写作模式。在他开始写作的时刻,就基本上与读者共在,阅读的数量和“打赏”的多少始终伴随着写手的沉浮,自然成就感也在其中。这一过程伴随着“写作”突破规定字数和规定读者的标准而时时鼓荡于心。换句话说,“网文”写作是在时时被观看的状态下完成,因此有非常强烈的仪式感和表演感,那种“展示”之中的愉悦和激情可以想见,这种“居间的”“看与写共在”带来的体验是传统作家无法感受到的。
(摘编自张春梅《冲突与反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学”并没有读者的参与,在写作中对作家的写作一般也不产生直接影响。
B.“网络文学”的读者深度参与写手的写作过程,对写手的写作施加了重要的影响。
C.“传统文学”作家拥有独立的个人空间,写手的隐私和禁忌处于读者的压制之下。
D.“网络文学”写作处于开放的网络空间,写手与读者均没有任何隐私和禁忌可言。
(2)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章采用了对比、类比等论证手法,阐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差异。
B.文章以不同的受众为前提,论证写作环境的改变对写作模式以及体验带来的改变。
C.文章第二段结合时代背景论证传统作家处于“唯我独尊”的位置,掌握了话语权。
D.文章末段对传统与网文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写作模式的优劣,作了一些具体的辨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作家的写作过程是属于自己的,因此其写作具有隐私性质,个性化的色彩更为鲜明。
B.网文写作与传统写作各有各的优势,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两者需要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C.传统作家之所以被人称道,因为他们是社会的精英,他们的见识要比一般读者高明得多。
D.“看与写共在”的全新模式对网文写手给予持续的外部刺激,激发了网文写手的创作激情。
答
(1)B.正确。
A.“并没有读者的参与”错误,原文第一段“‘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不同,后者读者的参与是在后期,也就是作者完成并与读者见面之后”可见,并非没有读者参与。
C.“写手的隐私和禁忌处于读者的压制之下”错误,原文第二段“在这种情况下,隐私与禁忌也处于压制的状态”,并非“读者的压制”。
D.“写手与读者均没有任何隐私和禁忌可言”错误,于文无据。
故选:B。
(2)A.本文没有类比手法。
(3)C.原文没有提到传统作家比一般读者高明,于文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