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那就无须讲解了。但为何还要讲呢?原来这“讲”不过是跟读者的一种交流、一种汇报,讲的是自己的体会,也可以说是向读者缴的一份作业罢了,读者不可完全听信的。董仲舒说:“《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这样看来,百回读不是死读,而是要不断琢磨,不断领悟,既要得诗人之用心,也要有自己的体会。
好诗是多义的,是有启发性的,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让读者参与艺术的再创造。在准确理解写作背景和字词典故的基础上,读者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谭献说过:“诗人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复堂词录序》)这是深得诗之奥妙的。如果把诗当成数学原理或公式,只能有一种理解,而排斥其他,岂不是把一川活水变成一滩死水了吗!诗歌语言的生机不也就被扼杀了吗!
我还有这样的经验,同一首诗,在不同的年龄读来感悟不同,在不同的境遇中读来,感悟也不同。正如黄庭坚论陶渊明所说:“血气方剛时读此诗如嚼枯木,及绵历世事,知决定无所用智。”(《书陶渊明诗后寄王吉老》)
请读者千万不要把我的赏析文章当成标准答案,你们可以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去领悟,去补充,去发挥。将我的解析当成一根线头,牵出你们自己的世界来才好。当然,前提必须是真正读懂。
(节选自袁行霈《“诗”要“讲”吗?》,有删改)
[注]《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意思是《诗经》没有一成不变的解释,《周易》没有一成不变的预测,《春秋》没有一成不变的言辞。
(1)第一段引用董仲舒的话,有何作用?
(2)对一首诗的理解,受哪些方面因素的影响?
(3)结合文本,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去读一首好诗。
答
(1)为了证明“讲”诗其实是向读者讲自己的体会,读者可以不完全听信,而有自己的体会。
(2)是否准确理解了写作背景和字词典故;受不同年龄、不同境遇的影响;是否不断琢磨领悟,产生自己的体会。
(3)要准确理解写作背景与字词典故;要在不同年龄、不同境遇不断琢磨领悟,领悟诗人用心外还要有自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