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五四以来的文学传统至今仍是文络文学的出现实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多样化,这应该是两种文学形态在当下的基本定位。主流文学强调相对单一的文本,即指向阅读的唯一性,甚至不惜小众化,也要维护文络文学则将文学的传播功能放在了首位,文本价值退居其后,通过大众艺术文本的放大效应,如影视、游戏、漫画、动画等,实现其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
中国网络文学的出现和高速发展看似突兀,实际上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背景,它一头连接着席卷全球的媒介革命,另一头连接着本民族文化心理和传承方式。深入其中得其真味,便能体会到或许只有中国才具有这双重的文化渊源,只有中国人才具有如此顽强的文化创造能量。回首百年可以发现,不断缩短人与世界万象之间的时空距离,乃是上个世纪全球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向度,文艺作品借助想象力扩大了这一奇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快乐和烦恼,并通过跨文化传播实现了思想领域的融合和分化重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在上个世纪后半叶此消彼长、相互渗透的局面渐次明朗。在西方,法国新小说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最后一个精英文学流派,不仅遭受诸多非议,而且成为孤立的“绝响”,而面对面的艺术、大众艺术的狂欢却空前活跃,畅销书、流行音乐、摇滚乐、街舞、涂鸦等大众艺术形式风起云涌。与此同时,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其与票房、收视率捆绑的商业模式横扫全球,艺术创作与大众消费之间逐渐形成血肉关系。在二战之后,每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出现都有其深厚的民众背景,大众参与艺术创造、传播和评价的新的文化范式逐渐确立。在东方,日本的动漫文化、香港的武侠文化和边拍边播的韩剧模式都在这一时期占据了文化市场的要塞。
在这个基础上,大众文化以泛娱乐审美方式显示出超强的渗透力,跨越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不同种族,面向所有个体,重构世界文化版图。美国学者詹姆斯·罗尔在《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一书中重新定义了“超文化”概念,他认为超文化包含六个方面:广泛的价值观念、国际资源、文明、国家文化、地区文化和日常生活。罗尔还在具体阐述中提及:电视对人们的时间、空间、距离的改变,直接使人们交往、谈话、睡眠、食物准备、消费以及其他日常的交际方式和家庭行为模式发生改变。这是罗尔30年前的表述,今天在互联网生态环境下,巨大信息流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改变可谓无孔不入,但就文艺创作领域而言简单概括起来无非两个指标:全球化与个人化并举,即联合与分化后产生新流。简而言之,文艺创作如果无视全球化的现实将难以实现有效传播,若不具备个人化则有悖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
互联网在上个世纪80年代商用,此后20年在全球广泛应用,信息技术革命急速放大了全球文化交流的路径。中国网络文学有幸介入了这一巨变,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标志性大众文化样式,深入人心,为中国大众普遍接受,并逐渐向海外拓展,自然融入全球大众文化的洪流之中。随着中国网络文学进入新的历史拐点,主流意识形态对网络文学的重视、赋能与规制,文学创作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至上转型,以及如何提升网络作家的文学地位、培育新生力量,让网络文学向精品化、高端化发展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摘编自马季《网络文学的泛文本与分众化阅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五四至当下,中国主流文学强调指向阅读的唯一性,坚持小众化,维护文学的”纯洁性”。
B.网络文学突出文学的传播功能,通过大众艺术文本的放大效应,实现其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
C.中国网络文学迅猛发展具有两大文化渊源:世界性媒介革命和我国民族文化心理与传承方式。
D.中国网络文学发展20年,成为标志性大众文化样式,具有超强的渗透力,为中国大众普遍接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指出当下中国两种文学形态,然后分析了席卷全球的媒介革命对文艺创作全球化与中国网络文学出现和高速发展的影响。
B.文章重在阐述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历史人文背景,既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有对当下世界上大众文化艺术创作现象的分析。
C.文章引用美国学者詹姆斯·罗尔“超文化”概念及其阐述,意在强调在互联网生态环境下,巨大信息流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影响。
D.文章末段指出主流意识形态对网络文学的重视、赋能与规制,提升网络作家的文学地位、培育新生力量等问题,值得业界关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络文学不像主流文学那样强调相对单一的文本,而是将文本价值退居其后,将文学的传播功能放在了首位。
B.每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都有其深厚的民众背景,离不开大众参与艺术创造、传播和评价,如日木的动漫等。
C.网络文学的创作,要重视全球化的现实,否则难以实现有效传播,又要具备个人化,否则有悖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
D.互联网得以广泛应用,信息技术革命放大了全球文化交流的路径,是因为成为大众文化样式的中国网络文学的介入。
答
1.A(“坚持小众化”以偏概全,原文是“甚至不惜小众化”。)
2.C(“意在强调在互联网生态环境下,巨大信息流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影响”属主观臆断。引用的目的是为论证段末的观点:“文艺创作如果无视全球化的现实将难以实现有效传播,若不具备个人化则有悖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
3.D(因果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