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稚子不识白蜡烛,是孤陋寡闻吗?阅读答案

2019-12-20 17:58超越网

稚子不识白蜡烛,是孤陋寡闻吗?
【新闻事件】
孙老师在杭州一所热门公办小学教科学,有20年的教龄,这周竟然被一个三年级小朋友问傻了!当天,她上的是实验课,因为要研究材料的沉浮,所以给班里每个小组发了一根白蜡烛,让学生们把蜡烛放在水里,观察蜡烛的浮沉。实验做到一半,有个学生跑到她身边,拿着蜡烛偷偷问:“老师,这个是什么?”
后来给另一个班上课,孙老师留了个心眼,实验前就指着蜡烛问全班:“有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第一个举手的同学说是塑料条,第二个同学倒是答对了,但根据举手情况,她发现班里95%的同学不认识白蜡烛。
让孙老师哭笑不得的是,即使告诉学生“这是蜡烛”,仍有孩子在实验报告里写“蜡烛是塑料做的”。也就是说,这些孩子根本没明白蜡烛是用什么做的,用途是什么。
快10岁的小朋友,居然不知蜡烛是何物,到底是因为现在的孩子无知,还是课本OUT了?这个问题让孙老师思考了许久。毕竟,在现在的生活中,除了蛋糕上五颜六色又细又长的生日蜡烛,能用到这种白蜡烛的地方微乎其微。
(摘自《钱江晚报》)
【媒体观点】
很多孩子的生活由父母一手包办,缺乏常识。比如,吃水煮蛋时,如果鸡蛋刚从滚烫的水里拿出来,壳是很难剥的。让学生解释这个现象,80%的学生都说不知道,家里平时都是长辈剥好吃现成的。杭州留下小学的科学老师仰毅明告诉钱报记者,之前班里有许多学生,被父母保护得太好,任何锋利的东西都不让碰,更不要提动手操作。六年级学习“工具与机械”单元,要求孩子们将教室橱柜上的螺丝拧下来,结果很多孩子还是人生第一次碰螺丝刀。没有生活阅历,课本上的知识点就无法活学,只能靠死记硬背。
(摘自《钱江晚报》)
看似很传统、很落后的白蜡烛,确实有几分“自古以来”的意思。所以,我们没有因为BP机、5寸软盘的过时而奇怪,却对看起来“土气”的白蜡烛,倒会有“怀古”之心。唐诗有云“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其实在古代,点蜡烛是达官贵人才有的待遇。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白蜡烛也是70年代刚刚普及的现代产品。我们不必感慨白蜡烛从孩子们的认识中消失,那是自然而然的事,也是合乎知识更迭规律的。
(摘自新浪网)
教材固然需要与时俱进,尽可能贴近现在学生的生活与认知,但更值得担忧的是学生缺乏生活常识,而其背后往往折射家庭教育中的娇生惯养问题。比如划火柴点燃酒精灯,一看突然冒出火焰,全班都吓坏了,很多学生都不敢点,怕被烫伤。如果不是从小呵护过度,何以至此?不识蜡烛和火柴,或许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只会纸上谈兵,却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如果缺失了基本的动手能力,孩子难免沦为“套中人”。
(摘自人民网)
【网友评论】
网友一:蜡烛就是蜡烛,应先不管颜色,先教孩子们怎么区分蜡烛与塑料以及各自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用途,加深孩子们的认识与实践,这才是家长和老师的责任!
网友二:蜡烛已经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了,确实有很多孩子不知道。但一想,当我们的孩子读到“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却茫然不知何物,着实有点遗憾。
我:作为学生,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针对“稚子不识白蜡烛”,各方见解莫衷一是,请阐述两种主要观点。(4分)
13.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内涵。(4分)
(1)却对看起来“土气”的白蜡烛,倒会有“怀古”之心。
(2)如果缺失了基本的动手能力,孩子难免沦为“套中人”。
14.新浪网引用“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网友引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处古诗文的引用各有什么作用?(4分)
15.请在“网友评论”区添加一条评论,先表明观点,再用恰当的论证方法论述。(3分)


12 .一是“稚子不识白蜡烛”,可见孩子缺乏最基本的生活常识,令人堪忧;一是“稚子不识白蜡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不值得大惊小怪。(4分,各2分)
13.(1)“土气”,这里是对白蜡烛外形简单,看起来传统落后、没什么科技产品样子的特点的概括。(2)“套中人”,这里指被家长过度保护而丧失基本动手能力的孩子。(4分,各2分)
14.“新浪网”的引用,意在表明蜡烛虽看似“自古以来”,其实在古代也并非寻常物。网友的引用,对孩子不明古诗中的“烛”为何物表示遗憾,暗含着对“不管时代发展如何,孩子们还是应该对这些事物有所了解”观点的支持。(4分,各2分)
15.示例:(作为学生,我认为)时代在不断发展,事物和许多知识都会在迭代中淘汰,很多事物并非在生活中不存在就不需要了解,比如历史。蜡烛在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少,终将会成为历史。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不去了解它的理由,更何况蜡烛还具备文化意味。(3分,有观点,有论述,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