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王羲之云:“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
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干,诗的节奏、韵脚,从窗户看山水、黑夜笼罩下的灯火街市、明月下的幽淡小景,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
然而这还是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司空图《诗品》里形容艺术的心灵当如“空潭泻春,古镜照神”,形容艺术人格为“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神出古异,淡不可收”。艺术的造诣当“遇之匪深,即之愈稀”,“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欧阳修说得最好:“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陶渊明所爱的“素心人”,指的是这境界。他的一首《饮酒》诗更能表现出诗人这方面的精神状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爱酒,晋人王蕴说:“酒正使人人自远,”“自远”是心灵内部的距离化。然而“心远地自偏”的陶渊明才能悠然见南山,并且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见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充实”,由“心远”接近到“真意”。
晋人王荟说得好“酒正引人入胜地”,这使人人能自远的酒正能引人入胜地。这胜地是什么?不正是人生的广大、深邃和充实?
(摘编自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就能创作出艺术作品。
B. 以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呈现着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
C. 与物象形成距离,使物象孤立绝缘,自成境界,美感才有可能产生。
D. 美景的诞生,除了依靠外界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心灵内部的“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结合具体例子分析了艺术境界中“空”与“实”的关系,具有辩证意味。
B. 文章多处引用表明其美学观点是在具体分析艺术作品的基础上形成的。
C. 文章借助“空”这个抽象的概念,阐释、分析了美感诞生的条件。
D. 文章中举舞台的帘幕、建筑的台阶、栏干等例子意在说明距离产生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坡诗“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具有丰富的美学意义。
B. 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是强调物我交融的创作原则。
C. 司空图“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强调人的境界和品格对艺术的影响。
D. 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说明人类语言的局限性。
答
1. A 2. B 3. D
析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就能创作出艺术作品”曲解文意,表达过于绝对。第一节开头说“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 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只是能创作出艺术作品的起点。故选A项。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B项,“文章多处引用表明,其美学观点是在具体分析艺术作品的基础上形成的”分析有误,因果倒置。本文是美学观点在开头就提出,“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文中的引用是用来证明这一美学观点的。故选B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找到文本相对应的内容,加以比较,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D项,“说明人类语言的局限性”曲解文意。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体现的是诗人的一种淡泊宁静的精神状态,是由“心远”接近到“真意”。故选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