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常言:礼有经亦有权。权是变,经是不变。这句话或许可借用以表明中国文化数千年来走过的历程——有变有不变。
但是世界上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文化,一成不变则意味着断裂,意味着死亡。堪与中国相提并论的其他古老文明,不是已成陈迹,便是蜕为另外一种文化。唯有中国文化是延续数千年,既不中断亦未面目全非。这就是有变有不变的结果。有变才能发展,有不变才能维持其本来精髓。一成不变的观点显然无法解释中国文化的进程。那么中国文化变的是什么呢?从物质方面说,中国人的衣食往行还有哪一样是不变的?早在赵武灵王时已经胡服骑射了,早在汉灵帝时已经流行胡饭胡床了。即使在政治制度方面,我们又何尝落在人后?在亚洲,我们是最早打落皇冠的,此谁变得都快。至于精神文化范畴的音乐舞蹈,盛唐时就既有胡琴又有胡旋舞,且全都来自西域。不变的具体是指什么呢?是道。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双书·地理志》讲:“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尽管一变再变,但变到“道”就不再往下变了。那么道又是什么呢?《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在中国都只是器。只有深层的心态文化才是道。严复从青年时代起就熏陶于西方文化之中,中年以后名声如日中天,却始终以未中科举为恨;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但却照旧蓄辫子赞小脚,都不变其中国人的心态。无论是孔子捶胸顿足的礼崩乐坏,无论是曾国藩哀叹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这个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道都没有变。所以中国文化变迁的特点之一并非以不变应万变——这是历来的看法,恰恰相反,是以万变来成其不变,以表层的万变来维持核心的不变。
尽管中国的地理背景相对孤立,但数千年来仍然与东西洋都有着绵绵不绝的交往。与外来文化交流就要使中国文化发生变化,但这一变化的结果往往是将外来文化同化于中国文化,而不是使中国文化同化于外来文化,同化的过程简直是不露痕迹。所以中国文化变迁的第二特点是要变人为己,而不变己为人,是貌似西化而实为“华化”,只是将其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本土化为中国模样的过程是缓慢的,渐进的,不知不觉的。中国文化的发展远不是简单的“有容乃大”——这样说只强调容纳百川,而忽视其受外来影响所产生的变化,难怪费正清因此而产生“冲击—反应”的模式——而是在同化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这一过程或者可称之为“有变乃恒”。
中国文化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我们对这一规律的认识至今还不敢就说十分清楚,恐怕还有继续探索的必要。但是有一点比较清楚的是:中国文化变迁的基本方式是述而不作,是著书不如抄书。自认述而不作的是中国儒家的创始人,提倡著书不如抄书的是清代实学的开山祖,都是极富创造性的大人物,但却都认为自己毫无创新,仅只沿袭成说而已。他们的思想或许表明了中国文化寓变于不变之中的特点。
(选自周振鹤《中国文化的变与不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文化,若没有发展,只能或成陈迹,或蜕为另外的文化。
B. 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借鉴、学习外来文化中的表层部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变”。
C. 中国文化中的“道”指深层心态文化,如“恨未中科举”和“蓄辫子赞小脚”等心态。
D. “华化”是变人为己,将外来文化中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同化为中国模样的状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提出中国文化变与不变的论题,再逐层分析,最后点明变迁的基本方式并总结。
B. 文章第二段例举了孔子和曾国藩的感叹,是为了证明中国文化的核心不变的特点。
C. 文章从主动与被动两个方面论述中国文化的变迁特点,并就二者关系进行了论证。
D. 与偏向于“传承”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述了“不变”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文化延续数千年,既不中断也未蜕化变质,源于中国人变其不可变,不变其可变。
B. 文中有关文化变迁的观点,作者与他人表述不同,可能与作者的学术视角与取向相关。
C. 如果中国文化重视外来文化的影响,那么费正清就不会据此提出“冲击—反应”模式。
D. “述而不作”倡导者是儒家创始人,由此带来的启示是要沿袭成说,寓变于不变之中。
答
1. C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指深层心态文化,如‘恨未中科举’和‘蓄辫子赞小脚’等心态”错误。结合“严复从青年时代起就熏陶于西方文化之中,中年以后名声如日中天,却始终以未中科举为恨;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但却照旧蓄辫子赞小脚,都不变其中国人的心态”“这个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道都没有变。所以中国文化变迁的特点之一并非以不变应万变——这是历来的看法,恰恰相反,是以万变来成其不变,以表层的万变来维持核心的不变”分析可知,如“恨未中科举”和“蓄辫子赞小脚”是深层的心态文化的具体表现,而非心态文化本身。故选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并就二者关系进行了论证”错误。结合文本第二、三节内容分析,未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推断不当,“变其不可变,不变其可变”不当,结合文本第二节内容分析,应该是“变其可变,不变其不可变”。B项,推断正确,观点不同,源于学术视角与取向不同。C项,“如果中国文化重视外来文化的影响,那么费正清就……”推断不当,费正清模式的提出,与中国受外来影响有关,但不是出于“忽视外来文化的影响”,而且中国也重视外来文化影响。D项,“由此带来的启示是要沿袭成说,寓变于不变之中”推断不当,“沿袭成说”“寓变于不变中”与“述而不作”是孔子同一层面的观点,且“变于不变”是作者对孔子思想与中国文化特点之间关系的推断,不能将二者抽取、割裂成给读者带来的启示。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