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石头会“说话”
(本报北京1月29日讯)记者杨明方报道:看似没有生命的石头,却能“说”出数千年的温度之谜。1月28日,我国科学家公布了一项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世界上最长的石笋逐年温度记录。科学家们通过破译蕴藏在北京石花洞石笋中的奥秘,重建了北京2650年(公元前665年至公元1985年)的夏季气温曲线,发现自公元1600年以来,北京的气温呈上升趋势。
该科研成果是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及北京市地质调查院等机构的有关专家,经过近10年潜心研究的结果。
“说话”的石头从何而来?
会“说话”的石头,说来属于“意外之喜”。
远在4亿年前,北京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约7000万年前,华北发生造山运动,组成山体的易溶性石灰岩逐渐被溶蚀出众多的洞穴,现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的石花洞就是其中之一。
其实,很早以前,科学家就猜想,洞穴化学沉积物很可能同树轮、冰芯、珊瑚一样,能记录气候的变化,而最简单的圆柱状石笋最有研究价值。由于发育了非常好的圆柱状石笋,石花洞成为这项科学研究的胜地。
上世纪80年代,在著名的第四纪地质学家和环境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的指导下,我国有了第一批专门从事高分辨率石笋古气候定量的研究人员。1995年发现的这块会“说话”的石头,就是该研究小组的成果。
据主要研究者之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谭明介绍,1995年底,专家们在石花洞第三层、距地面150多米深的一堆洞穴崩塌物上,取到一根近20厘米高、尚有滴水的圆柱体石笋,并将其切开磨制成薄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时,专家们惊喜地发现,出现在眼前的,竟然是如同树木年轮一样清晰的生长层,这些生长层的厚度大约为几微米到几十微米不等,连续的层序仿佛是一部没有断代的编年史书。
谭明说,由于石笋年层能够直观地告诉我们年代,因此可以形象地称之为“时钟”或“自然温度计”,我们可以凭此知道过去某个气候事件发生的确切年代。
石头为何能“说话”?
深藏地下的石头为什么会与气候变化有关?研究小组的蔡炳贵博士解释说,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洞内滴水与自然降水不同,它与植被、温度和降水都有关系,带有很多可以利用的环境变化信息。由滴水沉积而成的石笋也就成了一个气候(环境变化)的记录器。
石花洞的石笋取于1995年,但为什么重建气候只到1985年?对此,谭明解释说,石花洞于1986年向游客开放后,洞穴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很快上升,影响了石笋沉积,因此,1986年后的石笋年层在温度重建中没有采用。
北京市气象局研究员吴正华分析指出:“北京地区早在乾隆年间就利用国外的技术进行气象记录了。从1940年左右开始,有每年每天连续的气象文字记录。如果把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石笋研究数据跟这些数据进行比对,建立一个转换方程,从这个方程就能推算出更远年代的气候状况。”
据介绍,研究小组成员曾数次赴美,在明尼苏达大学同位素实验室学习TIMS铀系年代测定方法。后来,专家们借鉴树轮气候学的研究思路,找到了正确的层厚量测和数学统计方法,重建了1650年的北京夏季温度(指5-8月的平均温度)。
经过近10年的努力,研究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被《科学》《自然》等杂志陆续引用。如今,石花洞的温度记录已经是国际气候学界所建立的北半球最近2000年平均温度序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石花洞也因此成为闻名古气候科学界的重要科研站点。
19.“精美的‘石头’”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它会说怎样的话?(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石头深藏于地下,为何却又能反映出地表的气候变化状况?(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通讯报道用语应符合事实,而本篇通讯却并不如此,你是如何看待的?(6分)
答
19.是北京石花洞的石笋,它会“说”出数千年的温度之谜。
20.深藏于地下岩洞的石笋,是由滴水沉积而成的,而洞内滴水与自然降水不同,它与植被、温度和降水都有关系,带有很多可以利用的环境变化信息。由滴水沉积而成的石笋也就成了一个气候(环境变化)的记录器。
21.本篇通讯巧妙引用歌词“精美的石头会‘说话’”作标题,语言生动活泼,具体形象,饶有风趣,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