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制度,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制度自信体现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人们对一系列体制机制安排的赞成、支持、拥护,以及自觉在制度框架内谋事干事。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说,制度自信表现为对这一制度体系的积极认同和评价。制度自信虽是一种主观心理状态,但建立这种自信却不只是主观努力的结果,而需要坚实的客观基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拥护,正是源于这一制度行之有效,是符合中国实际、能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好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有利于我们发展的好制度,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体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正确把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对人类其他社会制度和发展经验的吸收借鉴,以及对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能有效解决我国现实问题、促进生产力持续发展、维护社会团结稳定,这是我们拥有制度自信最坚实的基础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制度建设,推动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既支持改革试点、鼓励基层创新,又注意及时总结改革经验,将其上升为行之有效的制度,巩固和保障改革成果。改革不是单个领域体制的调整和修补,而是各方面体制与制度的创新;不是某个领域体制改革的单向推进,而是各领域、各层次改革的系统推进;不止步于改革体制机制,而是着眼于制度聚合与集成,形成总体性的制度成果和制度文明,为制度自信奠定了顶层设计反面的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实践不断变化发展,制度则具有相对稳定性。随着时间推移、形势变化,一些具体制度总会存在与实践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之处。这就需要不断对制度进行调整,以保持其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在构建和完善制度方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更不能听信他人的指手画脚。我们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摸索,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将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做法固定下来,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制度更富生命力,让制度本身的功能和优势更充分地发挥和展现出来。在实践中的不断调整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制度自信的另一方面基础。
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需要不断拓展制度完善的空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功能和优势更加彰显。用制度建设巩固改革成果,也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激发改革动力。通过完善制度来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让制度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社会充满生机活力提供重要保障,为国家与社会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完善制度要始终把握人民利益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制度保障人民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制度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为制度自信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桑玉成《为制度自信奠定坚实基础》《人民日报》,2019年09月2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国家现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道路必然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
B.制度自信意味着社会民众对一种社会制度产生了积极的认同和评价,并能够自觉地在这个制度框架内谋事干事。
C.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互动结合将会推动党自身的制度建设,既有利于鼓励基层创新,也能巩固和保障改革成果。
D.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同时,一些具体的制度则要与实践发展相互适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自信的几个重要因索。
R.文章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手法,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C.文章论证兼顾理论和实践,既有对制度自信的理论阐释,也有对制度发展现状的分析。
D.文章论证制度建设时,侧重将改革在单个领域的成就和多个领域取得的创新进行对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内外因相结合的产物,符合中国实际,能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己经在社会稳定和发展生产等方面凸显优势,这增强了我们的制度自信。
C.制度自信并不是一味强调自己制度的优越性,也需要勇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革除体制机制弊端。
D.完善制度能够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与社会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它需要关注人民利益。
答
1.B(A原文表述只是强调“理论上必须”,并没有信息显示现实中一个国家的现行制度和发展道路必然和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C“推动党自身的制度建设”理解有误,应该不是“党自身的建设”,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D“相互适应”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只提到制度要适应社会发展。)
2.D(文章在第四自然段论证制度建设时,“改革不是单个领域体制的调整和修补,而是各方面体制与制度的创新”表明并没有将两者进行对比,更不能理解成“侧重”。)
3.A(文章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必然结果”强调了“我国”“内生性”,并没有指出外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