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读书的境界阅读答案

2019-10-17 22:01超越网

读书的境界
①读书人该如何定位自己的境界?
②窃以为,知识性的阅读,需要动因的开端,需要对路的方法,更要有成果来印证。
③从读书的历程看,真正的动机无疑是需要。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入得读书境界,此为最初也。
④关于读书,最典型,也是最亲近的矛盾体便是父母与子女。几乎每个人,在为人子女时总要忍受父母关于读书喋喋不休的劝勉,做子女的又有几个真的入脑入心;而为人父母后,又不厌其烦地数落自己的子女去读书,哪个不是心急火燎而收效甚微呢
。是啊,少年们在年少轻狂的岁月里及时行乐的愿景,与父母们历经坎坷无奈后方知读书何等重要的体会,中间的差距不仅仅是时间,还有“少”和“难”的经历。由此可见,读书真正的动机正在弥补读得少的需要。道理谁都懂,可是只有真的用到了,没有知识的储备,才会去读;经过了,知道有多难,才会去学去做。
⑤人生的经历大凡如此,当一名学生面对试卷茫然不知所措,而自己又不甘后进时,发奋读书,赢得好的成绩,这种动机,自然会成就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踏入社会,面对工作、业务和人际,发现能力不足,感觉到了本领恐慌,而不会得过且过,不愿甘于人后,便会自觉去读书、去历练。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自学。”当一个人的读书,与教育的根本目的自觉地契合在一起时,便步出了读书的第一个境界。
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真思考,是读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读出书中的妙处,就如吃饭时只顾狼吞虎咽一样,虽然填饱了肚子,却不知其中滋味。读书不仅是获得知识,而且应学以致用。要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永远离不开思考的过程。
⑦多年的读书经历和深思熟虑,我们总会理解许许多多人生的道理和事物的规律,但在千差万别的现实面前,难免又有四顾茫然,所学不宜的无奈。我们需要实践来检验,需要行动来提升。
⑧自古到今,先贤对读书和实践的理解,可谓英雄所见略同。诗圣杜甫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代钱泳《履园丛话》中认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书本得来的知识,毕竟是别人的感悟和总结的提炼升华,要变成自己的东西,亲力亲为的经历,是不能少的。在实践操作层面,躬行的作用和意义不必多言。即使是写文章这种看似务虚的工作,如果没有亲自动笔的实践,纵然学富五车,也只是别人的学问。
⑨要把书本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学养,把普遍的规律变作自己的能力,其间必有躬行这一课。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们也找到了读书的新境界。
⑩读书所为何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读书人的最高理想;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则是读书人孜孜以求的一种凡世的永恒价值;北宋大儒张横渠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乃是读书人不懈追求的使命所在;曾国藩在家信中,以一颗平常心娓娓道来,读书改变一个人情操和价值观的道理,他说: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钱穆先生进而指出,宋明理学的真血脉,是变化气质的真功夫。这些,不正应了苏轼的观点--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们寻常的读书人,如果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举手投足之间都能多一些书卷气,到此境地,也便读出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人生大境界。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请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3分)
3.第⑤段画线句子中的加点词“如此”指什么?(2分)
4.请说说第⑥段从哪两方面论述了“思考”的重要性?(4分)


1.(2分)知识性的阅读,需要动因的开端,需要对路的方法,更要有成果来印证。
2.(3分)对比论证,把为人父母与为人子女这两个不同年龄阶段对读书的理解相对比,突出证明了“读书真正的动机正在弥补读得少的需要”的观点。
3.(2分)只有真的用到了,没有知识的储备,才会去读;经过了,知道有多难,才会去学去做。
4.(4分)①读书只有思考,才能读出书中的妙处,识得书中的滋味。②要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永远离不开思考的过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