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善良
六六
老公和我带宝宝偶得去购物广场。广场前,有一老叟盘坐于地,拉二胡。合肥的腊月分外寒冷,宝宝被包裹得像个圣诞礼物,而老爷爷却在寒风呼号中伸着老树枝丫般的粗糙手指在一把破琴上吱吱扭扭。老人面前的地上扔了个破烂饭盆,里面稀稀落落散着几个硬币。
说真话,他的琴声远不如瞎子阿炳那样精湛动听,简单一支小曲也完成得勉强,不提五音乐律,更不说余音绕梁。我低头看看他盆中的硬币,估计到夜也就够一碗寡面。
怀中的儿子跟我闹着:“宝宝要坐摇摇晃晃(电动木马),妈妈给我money(钱)。”老公在旁边说:“那叫coin(硬币)。”
我灵机一动,问宝宝:“宝宝你看,爷爷拉琴很辛苦,一天没吃东西了,宝宝要不要把坐摇摇晃晃的钱送给爷爷吃饭呢?”
偶得看看面前的爷爷,毫不犹豫地说:“不好。”
我哭笑不得。我以为孩子秉性善良,看到如此可怜的场景,肯定痛哭流涕着就把钞票递过去了,哪里晓得,原来善良和艺术修养一样,是要从小培养的。
我只好继续开导他:“宝宝有新衣服穿,有酸奶喝,有电视看,有大房子住,可爷爷什么都没有,我们把宝宝坐摇摇晃晃的钱给爷爷吧?不然爷爷肚肚饿。”
偶得思量一会儿,依旧坚定地答:“不好。”
旁边的老公都已经扭头笑开了。老公说:“你这是损害他的利益,他心中摇摇晃晃是很重要的,他显然不肯。你如果直接给他一个硬币让他塞给爷爷,这他是肯的。”
我问:“什么是善良?善良就是心底的怜惜,知道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别人。如果无关痛痒的事情,举手之劳,那如何叫善良?”
老公不同意:“这叫慈善,不叫善良。慈善就是自己吃不完用不完,分出九牛一毛来与别人买点心安或者和平的生活环境。他如果有摇摇晃晃坐,余下的钱能给别人,就可以了。如果非让人虎口拔牙,那是不行的。善良与苛捐杂税不同,要心甘情愿才可以。强迫的善良不是真善良,这叫伪善。”
教育理念的偏差。
拉琴的老头都住手了,开始听我们夫妻的争论。一块钱而已,这对爹妈为何如此计较?
我不理老公,继续做儿子的思想工作。过程冗长,情节曲折,略去不言,总之,在儿子最终含泪①答应把钱给老爷爷的时候,老爷爷自己的泪②都快掉下来了,估计恨不能倒给我们一块钱别难为孩子了。
儿子手里捏着一块钱,递给爷爷,爷爷双手承接着说:“好孩子,谢谢啊!祝你平安健康!”
偶得的难过只一会儿,不一会儿就又兴高采烈了。
来到电动木马前,偶得一指说:“要坐摇摇晃晃。”老公开始掏口袋,我制止。大丈夫言既出,必信;行既出,必果。提醒偶得刚才已经把钱给老爷爷了,偶得想了想,也没闹,乖乖走了。看他在前面自己摇摇晃晃着唱歌,假装自己在颠木马的样子,我的眼泪③都要掉下来了。
我自己也很困惑:善良,究其本意,应该如何?
这件事,直到现在,老公都不同意我的做法。他认为施舍别人是因为自己富有;而我认为,救济别人不在于自己能力大小。
我问偶得爸爸,有些捡垃圾的人在贫困线挣扎却领养许多孤儿,这是什么行为?一些支边的教师,明明有更好的选择,却将一生奉献给山里的孩子,这又是什么行为?
老公说,这叫高尚。大多数人,能做到平常就已很好了,不要将伟人的心态或悲天悯人的救世主形态展现于人。能把平凡人做好,就很好了。
而我则说,人求高得中,求中得低。你心中追求的理想与现实一定有差距。如果最初就放弃了高尚,那么你永远不会有高尚的可能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3分)
A.第一段中“合肥的腊月分外寒冷”是环境描写,既实写天气寒冷,衬托老人在寒风中拉二胡的形象;又暗示人心冷漠,为下文老人只得到“稀稀落落”的几个硬币作铺垫。
B.从偶得爸爸的语言可看出他站在理性的角度分析儿子给不给钱的问题; “我”给儿子讲道理时,偏重于情感引导,反映出“我”感性的特点;儿子的语言表明他很单纯直率。
C.偶得不愿将钱送给老人,让“我”意识到:小孩子并非秉性善良,他们是自私自利的,不愿损害自己的利益去照顾他人,所以善良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需要后天培养。
D.“我”之所以制止老公掏钱给儿子坐电动木马的行为,是要教会儿子遵守诺言,言必信行必果;想做一个善良的人,就是要能够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别人。
E.从11段“老公不同意”、14段“我不理老公”、19段“直到现在,老公都不同意我的做法”等叙述中,反映了“我”和“老公”在教育观念上的偏差以及生活中的矛盾。
(2)第2段画线句对琴声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3)说说文中三处标序号的词语“泪”在文中的含义。(3分)
(4)文中偶得的爸爸妈妈对“善良”的理解显然有分歧,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
(1)B 、D。
(2)①点明老人琴技不佳,与上文“粗糙手指在一把破琴上吱吱扭扭”“破烂的饭盆,里面稀稀落落散着几个硬币”相照应。②写出老人的可怜,为下文捐钱的情节作铺垫。
(3)泪①:偶得因为妈妈硬要自己把坐摇摇晃晃的钱给老爷爷,心理委屈而流泪。泪②:老爷爷见我努力说服偶得捐钱,感动而流泪。泪③:我被孩子纯洁的心灵所打动而流泪,眼泪中也包含着作为母亲的隐隐的心痛。
(4)指出偶得爸妈对善良的不同理解,表明自己的观点,阐释。
解析
(1) A 暗示人心冷漠,为下文老人只得到“稀稀落落”的几个硬币作铺垫 错 C 小孩子并非秉性善良 与原文有出入 他们是自私自利的 无中生有 E生活中的矛盾 错
(2)试题分析:这类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上来分析,从内容上看,画线句子写老人拉的琴不动听,甚至连一支完整的曲子也拉得勉强,表明老人琴技不好,可以说是对上文作者初见老人时所产生感受的一个补充描写,从结构上看,这就起到了照应上文的作用,同时,正因为老人的琴技不好,收入也就不好,使后文作者动员儿子捐款成了一种水到渠成的事,所以,画线句子为下文做了铺垫。
(3)试题分析:这类题目应把所考查的字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分析。“泪”①是偶得的泪,偶得不想把坐电动木马的钱捐给老爷爷,在妈妈的劝说下不得不捐,他感到委屈,因而流泪;“泪”②是老爷爷的泪,他看到一个母亲这样努力劝孩子捐钱,而孩子也真的捐了钱,感动得流泪了;“泪”③是作者的泪,是一个母亲看到儿子没有钱坐木马,而假装自己坐木马的样子而感动、而心疼的泪。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文本中偶得爸爸妈妈对于善良的理解不同,考生解答时首先要结合文本概括出二人对善良分别有什么不同理解,二人的理解不同在哪里,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并阐明理由。考生可赞同偶得爸爸的观点,也可赞同偶得妈妈的观点,也可以评论二人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但无论选择怎么回答,都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并能联系现实证明自己的观点,注意言之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