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在成长记忆里,从不缺少老规矩阅读答案

2019-10-11 09:00超越网

①在成长记忆里,从不缺少老规矩。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4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访者最熟悉的老规矩是“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此外,还有“出门前跟长辈交代,回家后打招呼”“一家人吃饭要等长辈上桌后才能动筷”“去别人家做客不能随便动东西”等等。想想看,我们小时候,家里的大人有没有这么要求过?
②家风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了。其实,很多老规矩,何尝不是一种家风?可以说,我们都接触过老规矩,都是在老规矩下成长起来的,也是在家风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③现在不少人提到老规矩,总表现出不屑一顾的表情,甚至给它们打上“遗老遗少”的标签。平心而论,确有一些老规矩,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应该将其留在历史的深处。可是,也有很多老规矩,直至今天依然具有积极意义。就拿《弟子规》来说,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已经不合时宜,比如“居有常,业无变”“丧三年,常悲咽”,但也有很多东西,具有永恒的道德价值,比如“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这些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在今天仍值得大力提倡。
④对待老规矩的态度,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就很给人启示:得了一所大宅子,是做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还是做放一把火烧光的“昏蛋”,抑或是做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鸦片的“废物”,完全取决于自己,“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所以,对于老规矩中的陈腐内容,自然应该抛弃,但对于老规矩中的积极内容,则应该珍惜,使其亮化、活化。
⑤很多优秀传统文化,并非都停留在书本上,也不是只在博物馆才能看到。现实生活,才是传统文化最大的传承阵地。很多口耳相传的老规矩,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依然具有传承价值。对于这些老规矩,我们应该用全面的眼光去解读,取其精华并传承发扬,而不是简单的望文生义、拒之千里。如果总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老规矩,视之为落后的代名词,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弃了我们的传统文化。
⑥著名思想家张岱年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对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知之甚少的人,在精神上便缺乏一种归属感;一个对自己的传统不懂得继承发扬的民族,便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尤其在当今社会,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把好的老规矩重新梳理出来,树立起来,将有助于培育正确的价值取向,塑造良好的精神风貌,更加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21.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是:                 。(2分)
2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调查结果和“我们”小时候的经历证明“在成长记忆里,从不缺少老规矩”,同时引出下文。
B.第③段重点是在用《弟子规》中内容来证明“有一些老规矩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C.第④段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给我们的启示来论证“对于老规矩中的积极内容,则应该珍惜,使其亮化、活化”。
D.第⑤段先说优秀传统文化并非停留在书本上,也不是只在博物馆里,进而引出观点,再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证明。
23.阅读第③段,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怎样理解“见人善,即思齐”在今天的积极意义。


21. 要把好的老规矩重新梳理出来,树立起来。(2分)
22.B(2分)
23.示例:
“见人善,即思齐”意思是说“看见贤德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这是追求高尚人格的具体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主动学习他人的优长,自觉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例如,看到别人义务劳动,我们要参与其中。这样就会使我们的思想境界得以提升,这样做的人多了,就会提高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3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