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文学的历史来看,中国的文学也有审美追求,但不管是理论家还是中国文学的作者,从来不曾认为文学是为审美、为文学的,而是更多地将文学当作了一种生存的方式和手段,绝大多数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性。中国文学也因此形成了生活化的本质特征。这主要表现于下列几方面。
一、以文求官。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以文求官的传统。战国策士游说君主,阐述政治、外交主张,以谋取职位。这游说之辞整理成文,便是《战国策》中的文章。当时也有不少策士并没有向君主面陈己见,而是通过书信对君主进行游说。汉代自司马相如因《子虚赋》而见知于汉武帝,作赋以求仕进便屡见不鲜。六朝受士族情趣的影响,历代帝王都喜爱文学,故献诗以求仕进亦不在少数。自隋朝开始,科举制度通过诗文选拔官员,由此产生了士人以诗文备考的行为。如白居易《策林序》说自己为应举,曾和元稹等在华阳观“闭门累月,揣摩当代之事,构成策目七十五门”。唐代之后,这种备考行为更为普遍。
二、以作诗文为官员职守。中国古代,士大夫首先是以官员的身份活跃在社会之中,故向帝王陈言献策,以文学来歌功颂德,进行讽刺和教化,也是他们职责所在。中国古代的文体中,官员写作行政公文类文章是必不可少的,诸如奏、议、章、书、表,等等。《尚书》中的那些典、谟、诰、训、誓、命的写作,都出于史官之手。春秋时的百国春秋及《左传》《国语》的写作也都是史官的职责。
三、以诗文交际。礼有“无辞不相接”和“礼尚往来”的规定,故诗在西周就开始用于人际交往。汉以来,诗文广泛用于人们的人际交往,这类诗词,不外乎对特定对象表示赞美、劝勉、怀念、祝贺、哀悼、要求、邀请,或诉说自己的思想情感,或说明某一问题。如宇文少府赠李白以桃竹书筒,李白作《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答谢。《全唐诗》收录将近五万首诗,而这类诗歌大概有三万首之多。
四、以诗文娱情遣兴。以诗文娱情遣兴在先秦早已有之。如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诸赋,都是娱楚襄王之作。汉代的诸多赋作,也具有娱乐的性质。此后的唐、宋、元、明、清各代,文人集会、宴会、结社等,都免不了以诗文相娱,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宴饮、奉和酬唱之作。中国古代不仅产生了大量的娱乐诗文,而且产生了一些旨在娱乐的诗歌形式,如唱和诗、赋得诗、联句诗等。
五、以小说、戏剧作为一种生存、生活方式。宋元时代的话本、戏曲作者多为民间艺人。而民间艺人创作、演出小说、戏剧,更多是为了生存。明代盛行宫廷庆赏剧,或为祝寿、或为节庆而创作和演出。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或为求仕,或是所任官职的职责所在,或为交际以扩大生存空间,或为娱乐性情,或为生存方式,这些作品原本都是生活的一个部分,体现出生活化的特征。
(摘编自赵辉《生活化: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作品大多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性,其审美功能逐渐弱化以致消失。
B. 因为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被汉武帝赏识,所以作赋求仕屡见不鲜,也致使六朝很多人献诗求仕。
C. 礼规定人们交往中要有文章,要注意礼尚往来,因此诗歌早在西周就开始用于人际交往。
D. 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除了为了求仕之外,其他目的文学作品本质上是生活的一个部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提出总论点,中间分为几个分论点,最后总结论点。
B. 文章中间部分,按时间顺序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这五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有详有略。
C. 文章列举白居易叙述自己和元稹等人精心备考之事,论述士人以诗文备考的行为。
D. 文章以《尚书》《左传》《国语》出自史官为论据,论证古代官员以作诗文为职守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战国策》中的文章是战国策士游说君主以谋取职位的文辞,这表明,中国以文求官的传统源远流长。
B. 《全唐诗》收录的诗歌中六成左右是交际性质的诗歌,这说明我国古代,人们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诗歌。
C. 历代产生了大量娱情诗文,如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是娱情之作,这表明,诗文可以作为消遣之用。
D. 宋元民间艺人创作、演出小说、戏剧主要是为了生存,这表明,艺人这个职业很早就在中国社会产生了。
【参考答案】
1. C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其审美功能逐渐弱化以致消失”于文无据。文章第一段只是说“从中国文学的历史来看,中国的文学也有审美追求,但不管是理论家还是中国文学的作者,从来不曾认为文学是为审美、为文学的,而是更多地将文学当作了一种生存的方式和手段,绝大多数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性”,并没有说审美功能逐渐弱化以致消失。B项,“因为……也致使六朝很多人献诗求仕”错误,因果分析不当,第二段说的是“六朝受士族情趣的影响,历代帝王都喜爱文学,故献诗以求仕进亦不在少数”,可见六朝很多人献诗求仕是因为六朝帝王都喜爱文学。D项,“除了为了求仕之外”错误,应包括“以文求仕”在内。最后一段说“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或为求仕,或是所任官职的职责所在,或为交际以扩大生存空间,或为娱乐性情,或为生存方式,这些作品原本都是生活的一个部分,体现出生活化的特征”。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按时间顺序”错,文章不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论述的。文章第一段说“中国文学也因此形成了生活化的本质特征。这主要表现于下列几方面”,最后一段说“综上所述……”,中间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可见本文是总分总的逻辑顺序。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这说明我国古代,人们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诗歌”于文无据。文章第四段只是说“《全唐诗》收录将近五万首诗,而这类诗歌大概有三万首之多”,但不能就此说明我国古代人们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