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之以谦,行之以实
陈思炳
①鲁迅一生谦虚谨慎。刘半农曾提议他参评诺贝尔奖,他却说自己不配,“还欠努力”;人们推崇他的作品,他却认为那只是“时时随风而逝”的“许多小小的想头和言语”;他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为他作传,因为他觉得自己一生太平凡……他敞开胸怀和读者交流思想情感,洞察社会也深刻剖析自己。在自我贬抑与反思中,他的形象却伟岸起来。
②托尔斯泰曾说: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越小。观察成就斐然之人,的确大多如此。 A ;杨绛是著名学者、作家,但她在《杨绛全集》的自序中,谦称“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才能突出却不恃才傲物,反而在自谦中矢志提升自我,这也许正是其人生分数值不断增大的内在原因。
③“器虚则受,实则不受”。谦逊之人往往能认识到自身不足,乐于接受新思想新知识。 B 骄矜之人则妄自尊大,或因自我感觉良好而睥睨一切,或因取得微小成绩而沾沾自喜。殊不知,对于“墙角的花”来说,“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现实中有一些人,发了几篇文就自称“著名作家”,演了几场戏就自诩“明星演员”,于是开始好面子、摆架子,在自夸自满自负中逐渐失去了前行的能力。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标榜着“公仆”身份的人,如果也对自己有着不切实际的认知,甚至通过各种手段,为自己罩上“优秀”的外衣,其负面影响只会更甚。把自己看得很高,把别人看得很低,最终只会在华丽包装、自吹自擂中把分母无限增大,使自己的分数值愈变愈小,甚至成为他人眼中“轻于鸿毛”的人。
④自谦渺小者未必渺小,把自己放得很低,他人往往把他看得很重。《彭总在中南海》一书中曾讲述过这样一件事:一天,彭德怀看到巴金在一篇文章中描写他“像长者对子弟讲话”,坐立不安,于是给他写信道:“我是一个很渺小的人,把我写得太大了一些,使我有些害怕!”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曾面对女儿的疑问:“爸爸,你是拿口镇最大的人吗?”他回答:“不,爸爸是全镇最小的人,因为爸爸是为全镇人服务的。”视自己为“渺小的人”,体现了纯朴谦逊的性情品格,映照出“人民大如天”的敬民意识。事实证明,谁把人民看得最大、把自己看得最小,谁在人民心中的分量就“重如泰山”。
⑥有人说,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C 无论处于怎样的境遇、无论取得何种的成绩,倘若能始终守之以让、守之以法、守之以谦,一个人才能为自己的成长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成就更有价值、更有境界的人生。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9.第4段列举彭德怀和廖俊波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2分)
20.下面这句话是从原文A、B、C其中一处抽出来的,请将它放回原处,并说出理由。(2分)
牛顿曾建立起一座宏伟的经典力学大厦,但他并不因此自矜,反而将成就归因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答
18.【答案】守之以谦,行之以实(或“无论处于怎样的境遇、无论取得何种的成绩,倘若能始终守之以让、守之以法、守之以谦,一个人才能为自己的成长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成就更有价值、更有境界的人生”)
【解析】文章的中心论点一般是文章的标题,也可能在文章的首段或尾段。本文标题即为文章的中心论点;第⑤段中“无论处于怎样的境遇……更有境界的人”与标题含义基本一致,故此句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考点】概括中心论点
19.【答案】论证了本段“自谦渺小者未必渺小,把自己放得低,他人往往把他看得很重”的分论点,同时进一步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解析】第④段是举例论证,举例论证是为了说明相应的论点,第④段的论点在开头第一句,抓住关键句即可。同时分论点和全文论点有直接关系,即分论点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
【考点】分析文章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20.【答案】A理由:①本段的分论点是“才能突出却不恃才傲物,反而在自谦中矢志提升自我,这也许正是其人生分值不断增大的内在原因”,牛顿的事例就是“自谦”的体现,能论证本段的分论点;②本事例与随后所举的杨绛的事例具有一致性,这样两个正面事例连用,增强说服力。
【解析】一是看牛顿事例,突出“不自矜”,二是看原文中哪个段落中论述观点与事例一致。从三处位置来看第②段最后几句话的观点与事例一致,故选A。
【考点】把握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