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共生:生物进化和多样性之谜》阅读答案-刘润进

2019-09-08 10:34超越网

①1879年德国植物学家德巴利提出了广义的不同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共生”的概念。
②然而,生物共生这一最普遍、最基本和最有效的生物学机制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按照常识,数千米深的高压、高温(300℃~400℃)和剧毒(富含硫化氢H2S、甲烷CH4和氢气H2等)的海底热液口周围是不会有生命的。而事实却恰恰相反:2011年生物学家皮特森利用深海潜航器在大西洋3000~6000米深的海脊热液口拍摄到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如体长约为30~40cm的巨型贝类白瓜蛤和深海偏顶蛤,以及体长可达3m的管栖蠕虫。这些动物体内有数以亿计的共生细菌,其中,这些共生细菌的重量可达到管栖蠕虫体重的60%,通过氧化从海底热液中喷出的H2S获取能量,并从海水中获取氧O2,然后和二氧化碳CO2进行碳酸固定合成有机物,为蠕虫提供养分。海底热液口周围的贝类体内共生细菌也是通过氧化H2S和H2获取能量和养分提供给与之共生的贝类。这正是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早期生物的生存途径和法则。真菌与蓝细菌共生形成的地衣共生体就是有力的证据之一。
③在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生物之间相互识别、相互选择、相互适应,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共生体系。人类自出生之日起就与微生物建立了紧密的互作关系。人体并非是一个单纯的个体,而是由体内的微生物细胞和人体细胞共同构成的“超级生物体”。
④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我们的身体里居住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包括真核生物、古菌、细菌及病毒,分布在我们的皮肤、口腔、鼻腔、生殖器及肠道等部位,构成了被称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的人类微生物组。其中,微生物细胞总数约1014个,其数量是人体自身细胞的10倍左右,其编码的基因数量至少是人体自身基因数量的100倍。人体微生物占到了我们身体重量的1%~3%。如人类的肠道与细菌建立了互惠共生体系:前者为后者提供了适宜的温度、丰富的营养物质、优越的栖息和繁殖生境;后者则能够调控肠道上皮细胞发育、防止细胞损伤、调节宿主脂肪存储、刺激肠道血管生成、构建生物被膜等免疫屏障、阻抑外来致病菌的侵入定殖、帮助人类消化大分子食物成分、合成人类必需的维生素与氨基酸等、参与糖和蛋白质代谢、并促进营养元素吸收与利用。
⑤现代科学研究进一步证明,这些肠道微生物还与癌症、精神疾病甚至美容等方面不无关系。正是这些微生物深刻影响和调控着人类的健康。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健康状况和寿命差异显著,同样,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差异显著。与其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还不如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体内微生物”。与我们人类共生的这些微生物为我们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节选自2018年08月01日《光明日报》刘润进《共生:生物进化和多样性之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义上不同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的“共生”,是一个最普遍、最基本和最有效的生物学机制。
B.数千米深的高压、高温和剧毒的海底热液口周围依然有着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
C.大西洋深海管栖蠕虫体内有数目惊人的共生细菌,这些细菌重量可达到管栖蠕虫体重的60%。
D.管栖蠕虫体内共生细菌只通过氧化从海底热液中喷出的H2S获取能量为蠕虫提供养分。
【答案】D【解析】D项“以偏概全”。见第②段提供给蠕虫的养分还包括“碳酸固定合成有机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列举生物学家皮特森在海脊拍摄到的海洋生物主要是为了批评人们常识性认知的错误。
B.海底热液口周围的贝类、蠕虫与体内细菌的共生说明了早期生物的生存途径和法则。
C.真菌与蓝细菌共生形成的地衣共生体是早起生物的生存途径和法则的有力证据之一。
D.人体并非单纯个体,而是一个“超级生物体”,这一点进一步论证了“生物共生”。
【答案】A【解析】A项“主要”错,片面理解。从文章第②段来看,列举生物学家皮特森在海脊拍摄到的海洋生物主要是写它们与细菌共生的生活状态,是为了说明“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早期生物的生存途径和法则”,进而说明“生物共生是一个最普遍、最基本和最有效的生物学机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体里的微生物细胞总数是人体自身细胞的10倍左右,这些微生物细胞也包括病毒细胞。
B.人类的肠道与细菌建立了互惠共生体系,后者对于前者益处很多,并没有害处。
C.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差异显著,这与地方水土有关。
D.人类从出生起就与微生物建立了互作关系,这些微生物为我们的健康做出了贡献。
【答案】B【解析】B项犯“绝对化错误”,“并没有害处”错,从第⑤段“这些肠道微生物还与癌症、精神疾病甚至美容等方面不无关系”可看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