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壁”自视
潘飞
①从物质形态来看,“壁”是砖的累积物,但在某些特有的情境里,它却是话语和情感流泻的媒介。比如,佛教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修行长达九年,一言不发,出洞时奇迹般地把自己的影子留在了墙壁上。他在《入道四行观》中将此举喻为“凝住壁观”,意在提醒人们遇到一切境界,心无贪爱取舍,不生烦恼嗔恨。这一点足以被新近出版的《壁上观:细读山西古代壁画》所证:死硬的“壁”生发出镜照功能,供人观视自我,感受“诸天宫殿,近处虚空,人天交接,两得相见”的艺术氛围。在壁画总量已达上万平方米的“佛国圣地”——中国文物大省山西的那一千余座大小不等的庙宇中,古代的画工在墙壁上作画,将信仰、敬畏、崇拜、祈祷等精神内涵付诸于笔下,镌刻于墙上,从而令内心所想固凝为永恒之态,便应和了此意。
②普通人往往遇壁则返,但壁画的作画者却将其加以时空层面的延长,比如,墓室壁画、佛教经变画将苦短、有限的人世,向极乐世界、永生永世无限拉长,墙壁仿佛被打通,洞窟穹顶仿佛是对“升天之路”的模拟和神化,冥土之旅亦是人生行路的伸展,生界与死界、此岸和彼岸只有一墙之隔。故而,“壁”以及壁上之画实现了人精神上的解放和自由。壁上作画,是在万物有灵的观念支配下完成的对生命的特有的感知和开拓。
③壁画建构的时空总是多维的、现实与非现实同在、逻辑和非逻辑共存、画面和环境互生的——从时间性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竟可以同在于一个画面里,这便脱离了架上绘画片断性、瞬间性的局限;从空间性来说,三维空间、想象空间、梦幻空间等组合在一起,是对作画者内心结构的拓展和深化,是不受现实拘囿的想像力驰骋的原野,外在地显现着心象时空的内在张力。同时,审美主客体即作画、赏画者之间的距离也荡然无存,功利欲望的束缚灰飞烟灭,审美体验最终超以象外,化入海德格尔所言的恬然澄明之境。如果追溯传统,不难发现,壁画依然延续了中国绘画的空间意识,体现着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和艺术品格,追求的仍是主客体的契合和突破具体时空的局限,营构表现生命意识和宇宙精神的感性空间。
④与架上作画不同,壁画的作画者与其说是面壁而画,不如说是在完成“笔随心走”“象随意生”的自我传播——他们依照内心的感受、反思,在理解“粉本”和“义理”的基础上欣然运笔,重新加以演绎。体现在技术层面,就是画工总是以生物的眼光观照自然万物,以生命体会生命,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因此,手中画笔俨然就是他们的唇舌、口齿,尽言其内心的通阔与敞亮。
⑤壁画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物化”形态,图式亦不过是以情为桥,将作画者对于生命精神的感知,丝丝入扣地输送给后世的人们;他们仿佛把热气腾腾的情感植入一面面冰冷的墙土中,令其有了血肉、呼吸、脉动以及蓬勃的生气,以至于哪怕千年之后,赏画者的心也能穿透厚厚的墙壁以及历史烟云,与作画者对话、交织与共鸣。壁画要呈现的,“不仅是画,而应是一切”,画里的时空的绵延或顿挫,无不意蕴着画工的心智和情感,这导致画中的内容由具体的物象,发展到所思所想,最终升华为一种精神的抽象。壁画总是用“符号”构建、编码着不同于创作者生活的世界——符号世界,这种“符号”又最终架构出严肃、庄重、神秘、欢快等“意义”,比如,宗教画以佛的宏大与包容、俗界的色相之美感化众生,使其获得审美满足时,心灵也得以升华。由于抽象、晦涩的经典义理被形象化,加之洞窟的朦胧光线和摇曳灯光也参与到这场“造境”的运动中,信众于半虚半实的幻觉里,感受佛法的庄严、神圣和温馨。到了当下,壁面脱离宗教,获得更加自由和广阔的空间,想像力终究从神性、法性、天堂、净土的云烟中,恢复原本所依据的人性、社会性、时代性、物质性,现代人最高的心灵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
(有删改)
4. 第①段中加点词“这一点”在文中是指 。
5. 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6. 下列对第③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壁画建构的时空错综复杂难以捉摸。
B. 壁画要求作画者内心结构有空间性
C. 壁画体现了审美主客体之间的转化。
D. 壁画创作体现了民族独特思维方式。
7. 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8. 第⑤段举“宗教画”的例子,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直接说明了壁画以“符号”构建别于现实生活的世界。
B. 用来证明壁画借助“符号”最终架构严肃神秘等意义。
C. 表明宗教壁画借助“符号”、色相造境来教化芸芸众生。
D. 与当下形成对比进而凸显艺术脱离宗教后获更广空间。
9. 文章结尾部分谈到“到了当下,壁画如何获得更加自由和广阔空间”这一问题,请对此作简要探究。
【参考答案】
4. “壁”在某些特有的情境里,是话语和情感流泻的媒介。
5. 作画者完成对“壁”的时空层面的延长,实现人的精神上的解放和自由以及对生命的特有的感知和开拓。
6. D
7. 答案示例:承接上文壁画有别于架上作画的局限,进一步阐释作画者“笔随心走”“象随意生”的自我传播特点,探讨壁画时空拓展深化的深层原因。为下文进一步阐述壁画是人的精神的物化形态铺垫。 8. B
9. 答案示例一:作者认为壁画脱离宗教,可以获得更加自由和广阔的空间,想象力恢复到原本依据的人性、社会性、时代性、物质性。我认为壁画要获得更加自由和广阔的空间,还需要摆脱诸如传统话题、历史空间的限制,当然,立足现实,表达现代人心灵所需是根本。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不断汲取现代科技手法来促进壁画的发展。
答案示例二:作者认为壁画脱离宗教,可以获得更加自由和广阔的空间,想象力恢复到原本依据的人性、社会性、时代性、物质性。我认为壁画恰恰是因为有了宗教背景,才能够形成其自由和广阔的想象空间。宗教使得壁画打通生界、死界、此岸、彼岸,构建超越现实生活的世界。脱离了宗教可能导致壁画在理性与现实中受到限制。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①段中加点词‘这一点’在文中是指”什么。本题考查文中代词的作用。代词指代的内容应在代词出现的地方朝前面找答案。因为代词承前指代。“从物质形态来看,“壁”是砖的累积物,但在某些特有的情境里,它却是话语和情感流泻的媒介。”这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根据这句话可知:“这一点”在文中是指的是“壁”在某些特有的情境里,是话语和情感流泻的媒介。
【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中重要段落的内容。分析本段的结构层次。本段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开头第一句“普通人往往遇壁则返,但壁画的作画者却将其加以时空层面的延长”是总说。然后举例子,最后一句总结本段的内容是“壁上作画,是在万物有灵的观念支配下完成的对生命的特有的感知和开拓。”所以,把首位两句的意思整合便是该题的答案:作画者完成对“壁”的时空层面的延长,实现人的精神上的解放和自由以及对生命的特有的感知和开拓。
【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第③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段落内容。A项,无中生有。错在“难以捉摸”。原文说“壁画建构的时空总是多维的、现实与非现实同在、逻辑和非逻辑共存、画面和环境互生的”。B项,理解片面。原文说“从空间性来说,三维空间、想象空间、梦幻空间等组合在一起,是对作画者内心结构的拓展和深化,是不受现实拘囿的想像力驰骋的原野,外在地显现着心象时空的内在张力。”C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审美主客体即作画、赏画者之间的距离也荡然无存,功利欲望的束缚灰飞烟灭,审美体验最终超以象外”,并非是体现了审美主客体之间的转化。故选D。
【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段落的作用。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回答。首先阅读第④段,了解该节的内容,注意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第三节是介绍壁画的局限县。第五节是壁画是人的精神的物化形态。第四节第一句话说的是“与架上作画不同,壁画的作画者与其说是面壁而画,不如说是在完成“笔随心走”“象随意生”的自我传播”。分析这句话:其中“与架上作画不同”既承接上文壁画有别于架上作画的局限,又为下文进一步阐述壁画是人的精神的物化形态铺垫。内容上进一步阐释作画者“笔随心走”“象随意生”的自我传播特点,探讨壁画时空拓展深化的深层原因。
【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⑤段举“宗教画”的例子,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事例论据的作用。阅读第五节内容“壁画总是用“符号”构建、编码着不同于创作者生活的世界——符号世界,这种“符号”又最终架构出严肃、庄重、神秘、欢快等“意义”,比如,宗教画以佛的宏大与包容、俗界的色相之美感化众生,使其获得审美满足时,心灵也得以升华。”由此可知:举“宗教画”的例子用来证明壁画借助“符号”最终架构严肃神秘等意义。故选B。
【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结尾部分谈到‘到了当下,壁画如何获得更加自由和广阔空间’这一问题,请对此作简要探究。”本题考查探究文章结尾中的重要语句。阅读全文,研习最后一节,先找到作者的观点句。再阐述自己的看法。“到了当下,壁面脱离宗教,获得更加自由和广阔的空间,想像力终究从神性、法性、天堂、净土的云烟中,恢复原本所依据的人性、社会性、时代性、物质性,现代人最高的心灵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这就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他认为认为壁画脱离宗教,可以获得更加自由和广阔的空间,想象力恢复到原本依据的人性、社会性、时代性、物质性。结合文本,有个性第表明自己的看法。壁画要获得更加自由和广阔的空间,还需要摆脱诸如传统话题、历史空间的限制,当然,立足现实,表达现代人心灵所需是根本。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不断汲取现代科技手法来促进壁画的发展。或者,壁画恰恰是因为有了宗教背景,才能够形成其自由和广阔的想象空间。宗教使得壁画打通生界、死界、此岸、彼岸,构建超越现实生活的世界。脱离了宗教可能导致壁画在理性与现实中受到限制。所给的两种说法取其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