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诗词大会”变成另一种应试教育
①10年前央视的《百家讲坛》推出时,很多人都期待会有一个文化类节目的繁荣,但是属于《百家讲坛》的日子非常短暂。易中天和于丹后,节目的影响力就大大下降,最后沦为深夜平静的诉说。但是,公众一直有“文化大众化”的需求,曾在《百家讲坛》讲诗词的古代文学学者康震,也是《诗词大会》的节目嘉宾,说明了两者具有某种承接性。
②从《百家讲坛》到《诗词大会》的10年,正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10年。尤其是在微博和微信的时代,碎片化阅读和90后火星文流行,即使是中年人,也学会用表情符号来聊天。这种状况,距离古典诗词非常遥远,甚至走到了反面,谁还在网上正经说话呢,更不要说引用诗词绝句了。
③《诗词大会》的流行,就是这种大众“文化厌食症”的反向爆发。当人们被互联网语言统治并心生厌倦的时候,唐诗宋词的美,就像新鲜事物一样进入人们视野,它唤起了人们互联网之前的记忆。
④在《诗词大会》之前,有《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但是一直不算太火爆。从汉字到成语,再到古诗词背诵、文学名篇朗读,这几个节目的发展线索,像极了语文试卷:字词、成语、诗词、阅读。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电视上或许会出现某种类型的作文比赛--节目的主创人员一定从语文考试中找到了灵感。
⑤事实上,有关诗词大会的争议,比如 “死记硬背算什么真本事”“背再多也不见得能写出好诗”,看上去就像是在讨论考试一样。武亦姝超强的背诵能力,让她在《诗词大会》中脱颖而出,她已经入围了“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候选人,接下来,或许还有商业代言之类的。这会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在整个社会都在倡导国学热以及此类节目的推动下,很有可能出现一个父母要求孩子背诵古诗词的潮流。越来越多的父母加入逼迫孩子背诵古诗词的大军,对孩子的成长是否有利?要知道,即使从纯应试的角度,只靠背诵都是考不好语文的。可好像我们的基础教育并未忽视这方面的内容。教材连篇累牍地介绍《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以及宋词,高考大张旗鼓地考查古诗文默写,以及早自习上的朗朗诵读声。而事实上,古诗文教育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早已沦为一种获取高分的手段,变得功利化。其“赏析”的意义已经丧失,成为公式化了的“写作背景及中心思想归纳”。
⑥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不是功利导向的,“格物致知”的根本是为了“修身治国平天下”。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社会舆论其实最需要的,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引导。
12. 从文中看《诗词大会》的流行火爆的原因是什么?请分点概括。
13. 第五段中划线句的内容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14. 请分析下面两句话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1)《诗词大会》的流行,就是这种大众“文化厌食症”的反向爆发。
(2)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电视上或许会出现某种类型的作文比赛--节目的主创人员一定从语文考试中找到了灵感。
15. 根据材料,结合文章,谈谈你对《中国诗词大会》这一节目的看法。
最近有一种声音,说《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举办多届后可能出现一些负面效应,比如学校选拔学生参赛,可能导致另一种形式的“应试”。也就是说文化节目回流,反而会催生很多学校培养应试选手,会制造很多“孔乙己”。
【参考答案】
12. 公众一直有“文化大众化”的需求;大众“文化厌食症”的反向爆发,唐诗宋词的美,唤起了人们互联网之前的记忆。
13. 举了现在基础教育中及其重视诗词的背诵这一真实现象,论证了“古诗文教育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早已沦为一种获取高分的手段,变得功利化”这一思想,从而进一步想告诉读者“别把‘诗词大会’变成另一种应试教育”。
14. (1)通过比喻(比喻论证)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被互联网语言统治并心生厌倦的表现。
(2)或许表示可能,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节目的主创人员一定从语文考试中找到了灵感,在电视上出现某种类型的作文比赛这一预见是不确定的,只是一种猜测,体现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15. 示例:1、我对这个节目持肯定态度。即便此类节目加重了学校在传统文化方面对学生的培养,即使有些死记硬背的东西,这也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只有不断吸收,才有创新,在少年最好的年华让他们去记忆传统文化最精华的东西,哪怕理解不是最精准的,对他们的人生仍是利大于弊。
2、我对这个节目持否定态度。一是应试教育习惯思维根深蒂固,二这样的节目纯粹关注选手的记忆程度,事实上没有真正让人体会到诗词的优美,而又容易导致学校教育也更关注诗词的记忆而不去理解品味。
【解析】
12.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如可提取第1段的“公众一直有‘文化大众化’的需求”,第3段的“《诗词大会》的流行,就是这种大众‘文化厌食症’的反向爆发”,“唐诗宋词的美,就像新鲜事物一样进入人们视野,它唤起了人们互联网之前的记忆”等句作为答案。
13. 试题分析:考查重要语句的作用。首先要理解好这句话的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的的论述,考虑这句话的作用。这句话是个论据材料,论证了本段的观点句,即“古诗文教育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早已沦为一种获取高分的手段,变得功利化”这一思想,以此说明“诗词大会”不是应试教育。
14. 试题分析:考查议论文语言的生动性严密性的特点。(1)“文化厌食症”是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被互联网语言统治并心生厌倦的表现。比喻论证法的作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证明观点,使观点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2)“或许”表示可能,是说在电视上出现某种类型的作文比赛这一预见是不确定的。 副词有表示程度、范围、语气等不同作用,它们在议论文中对动词、形容词的修饰、限制与补充,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议论的力度。
15. 试题分析:考查对材料的个性化解读。在解读时要能从文中与材料中提取关键性的信息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观点要明确,理由要有根有据,真实可靠。要对节目给予肯定或否定的明确态度。要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学习途径来谈。注意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分析问题的客观性,观点不偏激,不扭曲。